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許多魚類在產卵以后有護幼的習性。凡是具有護幼習性的魚類,大抵要筑巢產卵。由于這些魚類每年產卵的數量比較少,少則數粒最多也僅數千粒。親體的護幼行為,對卵和幼魚的發育成活和避免被敵害獵食,都有積極的意義。在卵和魚苗附近護幼的親魚,不但要守護著卵或幼苗,驅趕侵犯的敵害,有的還要不斷清除巢內雜物,或激起水流,以保持巢中的良好環境。刺魚在產卵后,雌魚即離巢而去,而雄魚卻始終守護在魚巢近旁,驅趕接近魚巢的其它魚體,并不時清除巢內雜物,甚至把卵搬出巢外,進行巢內打掃和修繕。
烏鱧產卵后,卵子都浮在水草圍成的浮巢上,雌雄魚或僅雄魚潛伏在巢底或附近活動,驅趕前來吞食其卵的其它敵害。孵化后約3-4天的仔魚(全長11-13毫米)離巢成群游動覓食時,幼魚只限于魚巢附近游動,這時親魚的防御活動更為加強,如有其它魚類或蛙等對幼苗侵襲,它們將全力以赴驅除敵害。當仔魚已長到體長1-3厘米,行動活潑,活動范圍也隨之擴大,此時親魚與之群集一起。到幼魚長到5-8厘米時,已經過了20天守護的幼魚,有了獨立生活能力,即開始散群,親魚才停止護幼。
斗魚在產卵后,雌魚即行離開,由雄魚單獨護幼,它不斷在氣泡巢附近活動,驅趕要來吞食卵的雌魚,如果卵粒因振動或被風吹散下沉,雄魚隨時把卵銜回,放回氣泡巢中。仔魚孵化后,暫時附著在巢泡上,倘若有仔魚下沉,雄魚就把它拖回浮巢中去。這種保育工作一直維持到仔魚能自己覓食,才放它們離開浮巢自行生活。
黃顙魚也是雄魚守巢。雌魚產卵后即離窩覓食,只有雄魚浮在巢內,或在巢附近游動,保護卵和仔魚,如有其它魚類游近,即出巢驅逐,如有危及本身安全的情況,即離巢暫避,待平靜后再返回原巢守衛。直至7-8天后,仔魚能離巢自由游泳和覓食時,雄魚才停止守護。在此期間,雄魚幾乎不攝食。有一種矛尾復鰕虎魚的護幼習性與黃顙魚相似,當產卵后,雌魚即離開,留下雄魚護卵,當仔魚孵出后,親魚便消瘦而死亡。
羅非魚都是挖巢生殖,產卵受精后,由雌或雄魚守衛。有些種類則把卵子銜在口腔內進行孵化,如莫三鼻給羅非魚在生殖時,雄魚在淺水處掘泥筑巢,雌魚產卵雄魚排精于巢中,隨即雌魚將卵和精先后吸入口內受精孵化。剛孵出的幼魚仍留在母魚口中,直到卵黃囊消失才離開母口,獨自營生。但在初離母口的幾天內如遇敵害,母魚又將幼魚吸回口中保護。在產卵孵化期間,雄魚一直在旁守衛,防止敵害入侵和干擾。幼魚獨立生活后,親魚便不再認識自己的“子女”,有時甚至將自己的“子女”作為食料而吞食之。而另一種大頭羅非魚,則由雄魚銜卵孵化,護幼方法與莫三鼻給羅非魚相同。
生活在南美河川中的鰻尾鯰,在生殖期間,雌魚的腹部皮膚變得膨脹而柔軟,卵產出受精后,雌魚即伏在卵上,使卵都嵌入柔軟的腹部皮膚,每個卵都以具有動靜脈小血管的小柄與母體相連。待仔魚孵出后,雌親魚的腹部又恢復原狀。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