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夏花魚種體小而嬌嫩,抵御不良環境的能力脆弱;加之這個階段食性轉化,而消化系統的構造與機能尚未發育完善,消化能力差,而此時生長快,營養供需矛盾突出。若不采取科學養殖方式,滿足它們的生長需要,就會出現大量死亡。采取以下養殖方式,可顯著提高魚種存活率和養殖效益。
1、主養一種,合理搭配。傳統養殖方式是以多品種混養為主。從生產實踐情況來看,這種方式因各自的食性不同,造成吃食不均,存活率較低,一般為40%左右。還容易出現個體生長差異,加劇了不同魚種之間生存競爭壓力,抑制了正常生長,養殖產量不高。
我們經過連續多年的試驗,以一個品種為主,放養量占90%以上,同時根據不同魚種的食性和棲息水層,搭酉己約10%的其它魚種,以充分利用水體空間和餌料資源。具體放養數量與搭配品種如下:
①主養夏花草魚:每畝放養0.4—-0.5克的草魚種12000—15000尾,搭配白鰱800—1000尾、團頭魴500—800尾。如果草魚種規格較大,超過0.6克時,放養量按比例減少20%—25%。除團頭魴外,白鰱規格應小于草魚。
②主養團頭魴魚種:團頭魴的放養量與草魚種基本相同或略高于草魚,搭配異育銀鯽1000尾、白鰱1000尾占這兩種魚的規格均應小于團頭魴。
③主養鯽魚種:現在市場上流行的鯽魚品種較多,這里僅以異育銀鯽為例,作一介紹。異育銀鯽在夏花階段生長較快,據試驗,在水溫22℃以上時,平均體重0.756克的夏花魚種,10天內可長到2.4克,20天體重超過5克,凈增重近6倍。放養量過大則很快出現密度制約效應。因此,放養密度應根據池塘條件、培育技術、出塘規格綜合考慮。當年養成商品魚的,以稀養為好,一般每畝放養量為10000尾左右,搭配少量團頭魴和白鰱,總數控制在12000尾以下,經過30天的強化培育,體重可達到10克,轉入商品魚養殖;如養成冬片魚種,密度可高一些,每畝放養量為20000尾。
④主養白鰱魚種:白鰱屬肥水性魚類,密度可以適當高些。一般每畝放養20000—25000尾,搭配少量青魚和草魚種,其規格可大于主養魚種。
⑤主養青魚和鳙魚:這兩種魚在夏花階段食性相同,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而且生長速度都特別快,如體重1克的鳙魚、青魚,在食料豐富和稀養的情況下,40天體重可分別達到400克和210克。因而放養密度不宜過高,一般6000—8000尾為好。搭配少量團頭魴。
在魚種投放時應注意以下方面:一是主養魚種放養5~7天后再放養搭配魚種,以免搭配品種對主養品種產生不利影響;二是在同池中盡可能地選取規格較大的魚種放養,以保證魚種優良生長性能;三是謹防混入鯉魚苗。這是因為鯉魚苗爭食能力強,在同等規格和同樣的養殖條件下,鯉魚比其它魚生長速度高出近10倍(夏花魚種飼養85天平均值),不僅對主養魚生存構成威脅;還攪動底層泥沙,破壞水質。生產實踐中,因主養池中混有少量鯉魚苗而遭致失敗的例子并不少見。四是嚴格消毒和培肥水質。放養魚種前池塘一定要用生石灰徹底消毒,注水1.4—1.6米,施足基肥,每畝施有機肥200kg、尿素15kg、磷肥3kg,培育大型浮游動物,使夏花魚種入池后有豐富的天然食料。
2.飼、肥結合,強化喂養。根據夏花魚種食性轉變期的生理特點,改進喂養方法。一是投喂足量的優質飼料。要保證夏花魚種快速生長的營養需要,飼料蛋白質含量應達到30%以上。飼料配方比例為:魚粉15%、豆餅40%、麻餅30%、小麥粉15%。將上述飼料混合均勻后加水揉成軟硬適度的飼料團,投在食料臺上。投喂量以1.0—1.5小時吃完為準,并逐漸增加投喂量;二是視水質肥瘦及時追肥。追肥以無機肥為主,搭配少量有機肥,這樣既可增加溶氧含量,又能提供豐富的天然餌料。強化培育20天,使夏花魚種規格達到5克以上。此時,已基本具備成魚的食性,經過2—4天的“訓食,”,使絕大多數幼魚養成浮到水面搶食的習慣,即可投喂直徑2毫米的全價顆粒飼料。
3.及時分池,促進生長。夏花魚種經過一段時間強化喂養后,個體生長較大,如不及時分池,往往會出現密度過大,生存環境惡化而抑制生長,而降低成活率;還會因個體生長差異,部分個體較小的魚因攝食不足生長緩慢,體質瘦弱而死亡。因此,及時分池疏稀密度,保持種群個體均勻,是提高成活率的重要途徑。用魚篩把個體較大的魚種篩出,進行專池培育,也可將規格較大的魚種放養到密度較低的成魚池中喂養。拉網過篩操作要輕巧,以防擦傷魚體,感染疾病。
4.搞好防病,減少損失。夏花魚種的病害防治主要是抓好以下方面:一是魚種投放時須用食鹽和敵百蟲混合、液(100kg水加3kg食鹽和5g敵百蟲)浸泡7—10分鐘,殺滅魚體上的細菌和寄生蟲。采用這種魚體消毒的防病方法,不僅藥物用量少,而且效果好;二是定期潑灑石灰溶液和經常加注新水,改善水質條件,為魚種創造良好生存環境;三是加強漁用工具的消毒,切斷病原體傳播途徑。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