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畏寒性魚類系指原產于熱帶或亞熱帶、具有不耐低溫特性的魚類,目前已推廣養殖的品種有鯪魚、羅非魚、革胡子鯰、淡水白鯧、淡水石斑等。這些魚類冬季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需利用溫泉水、地熱水、工廠余熱水保種越冬,等翌年氣溫回升適宜時才大面積放養于自然養殖水體。因而放養時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1、 需選擇適時的季節和天氣,要求放養水溫穩定在魚類生存溫度低限以上,如羅非魚(14-16攝氏度)、革胡子鯰(14攝氏度)、淡水白鯧(18攝氏度)、國產鯪魚(7攝氏度),季節多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當地最后一次春寒過后為宜,不可盲目搶早。天氣選晴朗少風時,下雨、大風天則應避免。
2、放養前7-10天要清塘消毒,一般每畝應以生石灰125-150公斤或漂白粉含量為20毫克/升結合魚蟲靈帶水清塘,可有效地清除魚類敵害,殺滅病原,提高魚種放養成活率。
3、 把好魚種放養消毒關。畏寒性魚類越冬多在高密度養殖條件下進行,體質影響較大,加之出池操作時易受傷,故放養魚種消毒工作要做好。可選用食鹽(3%-5%)、亞甲基藍(0.2毫克/升)或高錳酸鉀(20毫克/升)等進行"藥浴"。
4、 慎防水霉病的發生。畏寒性魚類放養季節多在晚春,水溫不高最易感染水霉病并發赤皮病,所以除做好魚種消毒工作外,應每畝全池潑灑五倍子1.5-3公斤,強氯精200克或投喂磺胺類等藥餌加以預防。
5、 放養初期強化飼養。應多喂些精料(如人工配合飼料等),加強水質調控,盡快恢復和增強魚類體質,利于魚類的快速生長和抗病。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