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新疆烏鱧養殖剛剛起步還未成規模,苗種主要來自內地。為了滿足新疆烏鱧養殖業苗種的需求,我們于1999年5、6月間做了烏鱧魚苗早繁苗種培育試驗。試驗在新疆五家渠猛進水庫上漁場的兵團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塑料溫棚的水泥池里進行。催產親魚12組,分4批。第一批4月30日催產。孵出水花2.5萬尾,6月10日育成6~8厘米長的魚種1.4萬尾,成活率56%,這是最好的一批。最差的是第三批,于6月4日催產,孵出水花魚苗4萬尾,7月10日育成6~8厘米長魚種0.5萬尾,成活率12.5%。平均成活率28.5%。現將本次試驗的進行情況總結如下:
1 親魚培育
1.1 親魚來源:選擇我站試驗基地池塘自育個體1kg以上達性成熟的親魚。
1.2 親魚培育:催產前1個月左右(即3月底)將親魚放在15m2的水泥池里進行強化培育。放魚前用漂白粉徹底消毒。然后加1m深的水。每平方米水面放魚2尾(1~2kg/尾)。親魚進池前用4%食鹽溶液浸泡魚體10min左右。先讓魚適應小水體的環境。第三天投喂新鮮的魚肉塊,大小以魚能一口吞吃為度。分上、下午各喂1次。池水溫度控制在20~25℃之間,臨產前一星期提高到26~28℃。每2~3天換水1次,同時清除池底沉淀的廢棄物。水源是經過曝氣預熱的深井水。池內放置占水面積1/4的水葫蘆遮陰。
2 人工催產
2.1 親魚選擇:雌親魚要選擇腹部膨大、用手輕壓腹部感覺柔軟且有彈性,肛門微突且呈紅色。雄親魚則選擇腹部稍大、肛門微紅、體兩側有明顯的暗紅色條紋。臨產時雌、雄魚很易區別。一般雄魚個體比雌魚大。雌、雄以1∶1配對。但雌雄魚個體之間配對時不要懸殊太大,以利發情產卵受精。
2.2 催產劑種類和單位劑量:催產劑采用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2)、高效催產合劑(RES)和地歐酮(DOM)三種。其匹配形式及單位劑量如(1)LRH-A2.2ug+RES.5mg/kg魚;(2)LRH-A2.2ug+DOM.2mg/kg魚。作胸鰭基部腹腔1次注射。雄魚劑量減半。總用量如表所示。
2.3 產卵效果:雌、雄按1∶1配對、置于約1~0.5m2小水體中產卵。當水溫在26~30℃時,效應時間為30~36小時,其產卵結果如下表所示。
2.4 孵化結果:我們采用“靜水法”孵化。即將產卵時段相隔4小時以內的卵收集放在水泥池中。水泥池15m2,水深25~30厘米。放卵完畢后直到魚出膜不要去攪動池水。水溫在30℃左右時,36小時左右魚苗就可孵出。放卵密度以2~3萬粒/m3,溶氧5mg/L以上。
3 苗種培育
3.1 魚種發苗塘:魚苗孵出3天后自身的卵黃囊已吸收完畢,長了鰾能平游時發塘。發塘池大小以15m2為宜。放魚前3天,即魚苗孵出時就準備發塘池。經10mg/L漂白粉全池消毒并清洗干凈,排去舊水灌進新水,水深30厘米。孵化池與發塘池溫差要<2℃,放苗密度2000尾/m2。
3.2 開口餌料:發塘后頭兩天以60目篩絹過篩擠壓制成的雞蛋黃漿灑喂。第3天投喂雞蛋黃和瓊脂配合料。配合料的配方為:水4000g、雞蛋黃10個、魚粉275g、豆餅粉25g、棉籽餅粉25g、瓊脂50g、明膠10g、酵母粉25g、多維素1g、礦物添加劑5g(供參考)。其制作方法如:熟雞蛋黃在4000g水中擠壓成漿,放入魚粉、豆餅粉、棉仔餅粉攪勻,在爐火上煮沸2分鐘后加入化過水的瓊脂、明膠,再煮沸,提下來不停地攪拌,待其溫度降至40~50℃時再加入酵母粉、多維素和礦物添加劑,攪勻后靜置4小時即凝成膠狀物。投喂時取適量膠狀物配合料,在盛有3~5kg水的盆或桶中用50~60目篩絹擠壓過濾即可投喂。4000g水配制的配合料可供3萬尾魚苗食兩天。日投3~4次,連喂一星期就可以開始投喂小型浮游動物。也是日喂3~4次。
3.3 魚苗體長1.5~3厘米階段的飼養:魚苗在這個階段的投餌順序是:自制配合料(粒徑40~50目篩絹過篩)。小型浮游動物、大型浮游動物、新鮮魚肉漿。喂魚肉漿做到少量多次的原則。
3.4 魚苗體長3厘米以上的飼養方法:進入3厘米體長的魚苗就開始訓吃魚肉漿,待其已適應吃魚肉時,逐漸增大魚肉粒徑。即從投喂魚肉漿到攪肉機攪過的碎魚肉塊設餌料臺。在喂魚肉塊時適當摻進酵母粉和多維添加劑。目的是讓餌料所含各營養成分較全面、促進魚苗快速生長。否則易患營養缺乏癥相繼死亡。其癥狀為魚苗體色發黑,頭大身小,軀干彎成曲線形、游動緩慢、不久即死亡。
3.5 苗種分篩:烏鱧是肉食性魚類、在苗種階段,當體長出現懸殊分化時,在魚群中較大的魚可以殘吃體長比它小1/3的魚。自相殘食影響苗種成活率。為了保證較高的成活率,當魚群中有明顯的體長懸殊時,要立即分篩,大小魚分池培育。這一工作在培育肉食性魚類苗種時尤為重要,一定疏忽不得。
3.6 水質管理:苗種是在水泥池高密度情況下培育,魚的排泄物和殘餌最易污染水質,水泥池自凈能力差。所以在飼養過程中要勤換水,每2~3天就要換一次水,池底沉積物要徹底排掉,保持池水清新。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pH值在8~9之間為宜。
4 魚病防治
根據我們的經驗,烏鱧苗種在培育過程中先后出現車輪蟲病和小瓜蟲病。下面介紹我們治療這兩種病的方法。
4.1 車輪蟲病:患車輪蟲病的魚嚴重時體色發黑,離群獨游,反應遲鈍。鏡檢魚體表面尤其鰭條上布滿了活動的蟲體,鰓上也被車輪蟲侵襲。治這種病我們采用0.7×10-6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頭次用藥后結合換水,排去全部池水,脫落的蟲體也跟排去的水排出池外。然后再注入新水。連續2次就可治愈。
4.2 小瓜蟲病:小瓜蟲病是一種較難治的魚病。單用某種藥物,對它無可奈何。我們經過試驗,總結出一套綜合治療法。此法是,第一天全池潑灑0.2~0.3×10-6的孔雀石綠。施藥后8~12小時排干池水,掃凈池底,另加新水;第二天全池潑灑2.5×10-6硫酸銅。施藥后8~12小時再排干池水掃凈,另加新水;第三天全池潑灑30~40×10-6的辣子粉、姜粉合劑(1∶1),將合劑熬成湯,連汁帶渣潑灑。施藥后12小時左右排凈池水,另加新水;第4天再全池潑灑30~40×10-6的生石灰水。到第5天觀察魚體小瓜蟲全部脫落。魚吃食正常、游動活潑,說明已治愈。有關治這種病在本刊99年第11期上已詳細報道。
5 討論和結語
5.1 苗種的各批成活率相差較大,主要有二方面的原因:一是餌料,二是病害。在以人工配合飼料、魚肉喂養的情況之下,若能配以適量的天然餌料,成活率就高。如第一批,否則就低,如第三、四批。所以全價的人工配合飼料尚待進一步研究開發。水泥池自身自凈能力差,所以即時換水、消毒、防病、防止各池水互流,工具用完后消毒是防病的重要手段。
5.2 小瓜蟲病是烏鱧苗種培育中危害極大的一種病,稍有不慎單池可全軍覆沒。我們經過小樣試驗后,采取綜合治療法,才把這種病治愈。這種病要早發現、早治療,才能使死亡率降到最低限度。
5.3 烏鱧苗種繁殖在可控的溫棚中進行時,催產、孵化的溫度可以控制在25~30℃之間。新疆的北疆地區5、6月的室外池塘水溫是達不到這樣高的溫度的,一般只能達到18~22℃之間。本次試驗我們進行的比較晚,以后可以提前到4月初進行。苗種在溫室里生長到6~8厘米長需要30~40天的時間。4月初進行催產,5月中旬魚苗長到8厘米長時,室外池塘水溫可以升到20℃左右,這時魚苗在溫棚中經過逐漸降溫處理后,可以搬到室外池塘培育。這時池塘中的水生昆蟲和野雜魚也是大量繁殖季節,烏鱧苗放到池塘后就有了豐富的天然活餌料,這對烏鱧養殖是很有利的。
南方漁網編輯:王月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