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喹乙醇屬喹啉類藥物,又名倍育諾、快育靈、奧拉金、喹酰胺醇,是一種化學合成抗菌促生長劑,少量使用,能促進動物生長,提高飼料轉化率。然而,近幾年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一種“魚類應激性出血、腹水綜合癥”,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長期使用喹乙醇造成魚中毒。
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喹乙醇是一種非常好的促生長劑,少量使用能十分顯著地提高動物的生長速度。然而喹乙醇又具有中等以上的蓄積毒性。也就是說在動物體內有一定殘留,消除較慢,當在其體內蓄積達到一定程度時,會誘發細菌染色體致畸,動物在受到刺激時,大量出血而死。這在雞、豬的養殖中早有報道。所以,畜禽養殖中應用喹乙醇均有一個較長的休藥期,使其體內蓄積的殘毒消除后再用。而魚類養殖中卻沒有休藥期的規定,鯉魚對喹乙醇的吸收又很快,消除卻很慢,久而久之,引起蓄積性中毒。
現將該病特點介紹如下,養殖戶若遇到類似情況,可化驗喹乙醇含量,再找專家協助診斷。
一、發病特點
1、危害各個年齡段的各種魚,尤其是以鯉魚成魚發病率、死亡率為高。
2、在池塘或網箱中,發病魚往往比不患病的魚長勢快、體型肥大,而個體瘦小的魚患病較輕。
3、發病無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高峰期為7-10月,水溫在25℃以上時多發。發生應激性出血的魚在水溫逐漸降低情況下,其癥狀會逐漸減輕,甚至消失。
4、發病突然,在發病前魚體往往無異常表現,游泳、攝食均正常,而當受到應激因子的刺激時,往往在幾分鐘、十幾分鐘內即出現癥狀,并且很快死亡,反映出魚的抗應激能力極差,不耐拉網,不耐運輸。刺激其發病的應激因子有魚的分級轉池、轉箱、銷售時的拉網捕撈和長途運輸,以及水溫的驟升驟降等。
5、此病多發生在以喂養價值高的飼料為主的池塘或網箱中,而在養殖密度較低,飼料品質較差,粗纖維含量較高的養殖條件下極少發生。
二、癥狀
多數情況下,魚體沒有明顯的異常,一旦拉網、捕撈、運輸、魚體則表現非常敏感,極度不安,跳動劇烈,在幾十秒到幾分鐘內魚體腹部、頭部、嘴角、鰓蓋、鰓絲和鰭條基部都顯著充血發紅和出血,嚴重者大量的鮮血從鰓蓋下涌出。病魚特別不耐長途運輸,在運輸過程中大批死亡,即使未死亡者,也表現為生命垂危,全身變為桃紅色,魚體發硬,最終死亡或失去商品價值。
解剖可見腹內積有大量血水,肛門輕度紅腫,膽囊腫大,脾淤血腫大,呈紫黑色,肝胰臟腫大,質地變脆,顏色異常,腸道輕度充血,嚴重時腸一節一節斷開,斷開處向外翻卷。撕開魚皮,可見肌肉鮮紅,呈明顯的“紅肌肉型”出血癥狀。
南方漁網編輯:王月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