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大鯢俗稱娃娃魚,屬兩棲綱、有尾目、隱鰓鯢科,為我國特有的大型兩棲動物,具有極高的科研、食用及藥用價值。近幾年人工養殖大鯢逐漸興起,但病害也隨之蔓延。防治大鯢病害有喂藥、搽藥、打針、藥浴等多種給藥方法。大鯢一旦發病,治療上的工作與其它動物有很大區別,因為大鯢皮膚薄,容易受傷感染病菌,個體較大,大嘴有齒能咬人。根據我公司大鯢養殖場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打針這一方法最為有效,因為藥液直接注入大鯢體內吸收快,但給大鯢打針的技術值得注意的地方較多,現將¾驗總結如下。
1.注射器、針頭長度要適宜 注射器可選醫用一次性注射器,容量為5毫升。因為這種針頭適宜給大鯢打針,經過實踐,對大鯢受傷作用小。進針深度成體為1厘米、幼體為0.5厘米左右。
2.注射角度要正確 大鯢由于皮膚很薄,進針容易,但大鯢個體大,為軟骨動物,身體活動強度大,容易使注射角度偏斜,造成注射不到位。正確方法是:待大鯢安靜不動后,手握注射器,將針頭固定牢固,再使針頭與大鯢體表呈45度角快速進針。注射藥液后不要急于將針頭拿出,待半分鐘后,再輕巧收針,以免藥液外流。
3.選擇最佳的注射部位 大鯢雖然全身肌肉柔軟,進針的部位多,但實踐證明,給大鯢注射的最佳部位是在腹部肌肉。因為,在給大鯢前部注射時,大鯢容易將頭伸過來咬人,而軀干部是大鯢的內臟器官分布區,腹部則容易進針,且安全。
4.藥量不宜過多 大鯢對藥物較為敏感,一般注射藥物后,有脫皮現象,藥液注射過量,會導致大鯢在池中狂游,頂撞池壁,因而受傷;如嚴重過量,大鯢全身癱軟,不攝食、不活動,易引起死亡。一般抗生素藥物其劑量應控制在每公斤體重1萬單位,每頭每次注射液不能超過5毫升。一般3毫升為適宜。大鯢活動能力強,具有喜靜怕驚、喜暗怕光等特性。在給大鯢注射藥物時,除了要保證大鯢的安全外,也要防止大鯢咬傷人。根據¾驗做法,先將藥物配好,吸好藥液到注射器后,兩人用擔架將大鯢從池中捉起,再放入塑料大盆中。此時,輔助人員要防止其爬出盆外,待其安靜后,用手帕打濕后,蓋到大鯢頭部上,可以有效減少其掉頭咬人和·動軀體,最后注射.
編輯:龍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