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輪蟲是魚苗的開口餌料,在池塘中直接增殖輪蟲是解決魚苗開口餌料、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魚苗成活率的關鍵性技術措施。
魚苗下塘前15天清塘,藥性消失后注水至50~60厘米深,并立即向池中施放有機肥料以培養浮游生物,這種培育魚苗的方法被稱為“肥水下塘”。
培育魚苗下塘的適口餌料需要掌握最佳的施肥時間。施肥后輪蟲形成高峰時下塘才能保證魚苗有充足的餌料生物,魚苗下塘過早或過晚均不利于魚苗的生長,魚池的餌料生物不足會直接影響魚苗的成活率和生長速度。在池塘施肥后,各類浮游動物形成高峰的規律是:先是原生動物,其次是輪蟲,再次是枝角類,最后是橈足類。從魚苗下塘到夏花分塘整個過程中,對餌料生物的要求是:輪蟲和原生動物→小型枝角類→大型枝角類→橈足類,這同池塘浮游動物形成高峰的順序是一致的。池塘適時施肥可很好地利用這二者的一致性,使魚苗下塘后剛好出現輪蟲高峰期,不但剛下塘的魚苗有充足的適口餌料,而且魚苗在以后各個發育階段也都能有豐富的適口餌料。所以,適時施基肥和魚苗適時下塘是養好魚苗的關鍵。
輪蟲繁殖的高峰期通常持續3~5天。魚苗下塘時的輪蟲生物量應達到每升水20毫克以上,在觀察時如果每毫升水中有5個以上的小白點,即可投放魚苗。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