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南方大口鯰,又稱大口鰓,俗稱大河鯰、鯰巴郎、叉口鯰、大鯰鮐等,屬鯰形目,鯰科,鯰屬。大口鯰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快,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肌間刺少、腴而不膩,不僅是席上佳肴,而且有滋補、益陰、利尿、通乳、消渴、治水腫等藥用功效。全魚剁成碎泥炙熱,可治白癜風,膘膠煅灰可治陰疤、瘺瘡。消費市場廣闊,亦受到歐美、港澳臺地區人們的青睞。人工養殖經濟效益高,是普遍受到消費者和生產者歡迎的一個優良養殖品種。 與南方大口鯰同屬的種類,常見的還有河鯰(俗稱本地鯰)。河鯰分布較廣,各地江河、湖泊普遍出產,生長也較快,僅次于大口鯰,常見個體重500克左右,最大個體達20千克,現在也有人把它作為養殖對象。 1.品種來源 南方大口鯰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的大江河及通江湖泊之中。由于該魚品質優良,四川省水產研究所最 先于1985年將大口鯰進行人工馴化養殖研究。在馴養過程中,能使其食性發生改變,即由原只吃活魚蝦等肉食轉變為可吃人工配合飼料,能夠適應規模化、集約化人工養殖,經濟效益也較高。從1992年起,養殖區域逐步擴大到中南、華東、華南各省、市、自治區,其產量大幅度增加。 2.特征特性 南方大口鯰,頭寬扁,胸腹部粗短,尾長而側扁;體表光滑無鱗,皮膚富有粘液;眼小,口大,因而得名;鼻孔每側2個,前后鼻孔相隔較遠,前鼻孔短管狀,位于吻端,后鼻孔圓形,位于眼的前上方。上下頜分布有向內倒鉤的細齒;成魚有須2對,幼魚階段有須3對;尾鰭中間內凹,上下葉不對稱,上葉長于下葉;腸短,有胃;背部及體側通常灰褐色或黃褐色,腹部灰白色,有黑色小點,各鰭為灰黑色。 大口鯰屬底層魚,白天多成群地潛伏于水底弱光隱蔽處,夜晚分散到水層中活動覓食。其性溫順,不善跳躍,也不會鉆泥。生存水溫為0—38℃,生長適宜水溫為12—31℃,最佳溫度為25—28℃。為兇猛肉食性魚類,捕食各種魚蝦和水生昆蟲類。同類相殘現象嚴重,甚至能吞下相當于自身體長2/3的同類。其生長較快,1齡魚體重可達500克左右,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當年的魚苗到年底,體重可達600—1500克,第二年2250克。第三年4000克。最大個體可達40千克。在長江流域以南地區,一年四季都能較快生長,以夏秋季長勢最旺,日增重達3—5克。 在天然水域中,大口鯰4齡達到性成熟,體長80厘米的成熟雌魚,可懷卵4萬多粒。產卵期在3—6月,產卵水溫18—26℃,最適20—23℃。其卵油黃色,透明,扁圓形,遇水即產生粘性。水溫22—25℃時,受精卵40小時孵出魚苗。剛出膜的仔魚有一個很大的卵黃囊,側臥于水底只能尾部擺動,2—3天后可自主游動并開始覓食。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