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激”是動物的一種非常常見的生理狀態,它是動物機體對外界環境或身體內部產生異常刺激時做出的各種生理應答反應的總和。這是動物的本能反應,處于應激狀態的動物往往不能正常生長和繁殖。水產動物,包括魚類、蝦蟹類和貝類都會產生應激反應。與畜禽類不同的是水產動物所受到的異常刺激是由多種因素同時存在造成的,主要是刺激因素不斷變化。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如何避免養殖對象產生應激反應是提高養殖效率和生產效益十分重要的技術要求,這也是無公害養殖規范的重要內容。
一、對水產動物產生異常刺激的危害性及因素
水產動物產生應激反應主要是由環境因素造成的。低溶氧、低pH值、高水溫、高密度(又稱為擁擠脅迫)、感染寄生蟲以及分子氨、硫化氫等有毒物質都會造成養殖對象產生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動物應激的生理學表現的主要指標是體內腎上腺素和皮質醇大量產生或長期處于應激狀態,使其合成代謝降低,分解代謝升高,抑制生長和繁殖活動。應激反應也會抑制動物的免疫功能,導致病害。生產中很多難以治愈的頑固性的魚病往往是長期處于應激狀態的結果。根據我們的初步調查,除了寄生蟲病之外,所有的“細菌性”、“病毒性”病癥幾乎都與慢性、長期應激有關聯。在天然水體中,各種有益菌和致病微生物是共存的,處于一種平衡狀態。而當水體環境因子產生異常時,這種平衡狀態將被打破,導致水產動物處于一種應激狀態,生理功能紊亂,逐漸感染疾病。所以應激反應是水產養殖的大敵,在水產養殖生產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依照應激的程度、持續時間不同大致可分為:慢性應激、急性應激、短期應激、長期應激;另外,還根據具體的刺激因子劃分不同的應激,如氨應激、低氧應激、密度應激(擁擠脅迫)等。不同的應激產生的生理反應也不相同,處理的方法也不一樣。水產養殖生產中對急性、短期應激注意較多,如缺氧浮頭可用開增氧機、注水、使用增氧劑----速氧、粒粒氧等;低pH值可用植物型pH增高劑升高等;分子氨過高可用PSB、復合微生物等。所有的解決辦法都很有效。但是生產實踐中對慢性、長期應激的影響往往不夠關注,辦法也不多,一旦因慢性、長期應激造成問題的時候損失已經不可避免了。而這正是養殖生產中最常見的技術問題,特別是當我們用傳統養殖方法養殖名特品種時因慢性和長期應激產生的問題尤其多,也特別不好解決。因此需要倡導健康養殖的觀念,推行無公害養殖模式。
二、應激因子產生的規律及處理要點
在養殖生產過程中引起水產動物應激的主要是水質管理不善、不規范用藥和使用劣質飼料等三個方面。
1、水質管理
水質問題通常發生在夏季高溫期間。水溫高時,各種水生生物耗氧量增大,水的飽和溶氧值低,養殖對象的代謝加速,需氧量加大。水體內微生物的無氧分解增加,有害物質的產生量增多,造成氨、亞硝酸鹽、有機酸、甲烷和硫化氫等物質的累積,刺激水產動物產生應激反應。所以高溫季節是水產養殖生產十分關鍵的時期,這時要特別注意水質調節,減少產生應激的水質因素,為養殖對象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條件。
定期使用高效的水質調節劑,改善水環境,這是近些年比較常用的技術手段。這些水質調節產品對水質的改良作用有很強的針對性,效果快而且徹底。水質改良產品首選微生物產品,如已被廣大養殖戶所接受的光合細菌和各種復合微生物菌制劑,這些生物產品不但能降低各有害物質的指標,如有機物COD、氨氮、亞硝酸鹽、H2S等,且能與養殖水體中的致病微生物和有害藻類等爭奪空間,抑制它們的生長,維持水體健康良性的生態平衡,同時還能給養殖對象提供各種維生素和有益的微量元素。該類產品具有對養殖對象和永生態系統無負影響,起效快,而且能從根本上改良水質環境,作用顯著,能有效防止疾病產生,是現代水產養殖技術進步的重要標志,對提高養殖生產的經濟效益也十分有利。
2、漁藥的使用
漁藥的使用一定要科學,要針對不同的養殖品種、不同的病害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如高溫或pH不同)使用不同的藥物。在使用魚藥時要嚴格按照劑量使用,不可隨意增大或減少用量。否則不但治不好魚病,反而會增大水產動物的應激反應。在養殖過程中要堅持“以防為主、改水第一”的原則。一旦養殖中出現疾病應該視具體情況科學合理地用藥,一定要堅持“防重于治”的原則。
如感染寄生蟲是養殖對象產生應激的重要因素。從蘇州、無錫等地區目前的養殖現狀來看,寄生蟲病的危害有逾演逾烈之勢,尤其在名特魚類。例如鱖魚養殖生產,在2002年受到寄生蟲危害的比例增加了。從南方省份購進的鱖魚苗寄生蟲感染率是100%,這些鱖魚苗在購進的時候已經處在強烈的應激狀態了,當發現寄生蟲時,如何科學地用藥成了關鍵。目前一般防治寄生蟲的農藥類和重金屬類藥物在防病治病的同時也加大了水產動物的應激反應,因此必須采用既有良好殺蟲效果,同時藥性較為溫和,對水產動物的應激反應較低的藥物,如生物類農藥或植物提取物質。這種新型的無公害魚藥目前已面世,如海得“混殺靈”等。對寄生蟲病在養殖中采用以防為主,首先對外地苗種進行嚴格檢疫,嚴禁有疫情的魚苗進入非疫區,其次,嚴格按照規范進行養殖前的清塘消毒;在養殖過程中按照蟲害暴發的季節性提前使用生物類藥物預防將會取得十分有效的效果。因此魚藥的使用一定要科學、安全,應關注藥品的成分、含量、質量、使用劑量和方法、相關生產廠家等,否則很難達到用藥的目的。
3、飼料
養殖生產使用劣質飼料的主要原因是出于降低成本的考慮。但實踐證明這是“事與愿違”的事情。劣質飼料是造成養殖對象產生體內異常刺激最主要的因素,會使動物機體的營養、合成代謝過程及生理狀態產生異常。營養是決定動物所有生命現象正常與否的基礎,良好的營養是動物維持生長和免疫機能正常的關鍵所在。其實,與畜禽類不同,水產動物在攝食行為上對劣質飼料有本能的回避反應,所以真正攝取的很少。例如池塘用菜籽餅養鯽魚,研究發現被攝食的菜籽餅不到20%,其余80%成了肥料造成水質變肥,使水體內能被鯽魚利用的浮游生物增加,菜籽餅直接作為飼料的營養作用微不足道。由于菜籽餅在水里是經過生態轉化后才被魚利用,所以效率大減。雖然降低了飼料成本,但漁藥的開支反而更大,漁藥投入的不確定性比飼料投入的不確定性大得多,養殖風險因為使用低成本飼料而大大增加,可謂“得不償失”,這是目前養殖生產中最常見的誤區。所以使用優質商品飼料或采用優質添加劑按科學配方自制顆粒料,可以減少養殖對象的內部應激因素,也是實現無公害養殖的重要手段。
三、水產養殖生產必須在養殖的全過程中降低養殖對象的應激因素
農業部2002頒布了農業行業標準《無公害食品(第二批)》,對大菱鲆等13種水產動物的產品質量進行了強制性的規定;同時也頒布了相應的無公害養殖標準,其中的核心內容就是禁止使用一些危害人也危害水產動物的“常用”藥物。養殖生產領域可通過調整傳統的養殖方法,科學而合理用藥可提高養殖產品的品質,獲得生產效益。在一個完善的養殖產品市場里,產品的質量差異,是決定價格差異的主要因素,所以通過在養殖技術上減少應激因素,我們完全可以生產出符合產品質量標準的同時獲得高產和高效益。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