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秋季是向水庫大量投放鰱、草、青、鳙等魚種的黃金季節。但不少養魚戶發現,往往在投放魚種后2-7天內,會在庫面發現游動的病魚和死魚,這些病魚皮膚失去光澤,體表粘液增多,嚴重者引起麻痹僵直、死亡。上述癥狀系典型的“感冒”,主要是由于水溫劇變,魚類皮膚神經末梢受到了強烈刺激而引起內部器官活動失調引起的,其死亡率高達20-60%。魚種從魚種塘裝運到庫邊,就直接投放到水庫。由于兩地水溫差距大,即使在放養時肉眼觀察魚種活動正常,下庫后也會發生“感冒”而生病、死亡。那么,怎樣進行控制呢?
一是要調好溫差。在水庫庫灣處預先安置好網箱,當魚種塘水溫和水庫水溫相差3℃以上時,就應先逐漸調整溫差,待魚種適應后再入庫。方法是:向裝運魚種的水箱內逐漸加入庫水,待裝運魚種的水箱水溫接近水庫水溫時,保持10-30分鐘后,把魚種和水一起緩慢倒入網箱內,借此調節水溫,讓魚種適應新水質環境,在網箱放養2小時后即可讓魚種自由游進水庫。
二是要藥物預防。根據水庫水溫常低于魚種池水溫的特點,可采用大蒜結合尿素來預防魚種“感冒”,效果很好,且對魚種無任何副作用。在每500公斤裝運魚種的水中,加入1.3公斤大蒜漿汁,將魚種裝入水箱后,再用棉布包好2.5千克尿素,讓其沉入裝魚的箱底,尿素慢慢溶解時吸收了水里的熱量而使魚種暫養水溫慢慢降低,待水溫接近水庫水溫后投放。
南方漁網編輯:陳珍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