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池塘選擇。面積3.3畝,池深2米,淤泥深度15厘米,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配備0.9KW葉輪式增氧機1臺。
二、苗種放養。放養時間為2003年3月28日,平均每尾重148克,共放養371公斤,為了改善水質并充分利用水體,于4月16日搭配放養,平均每尾重200克的花鰱180尾,平均每尾重167克的白鰱252尾。
三、病害防治。⑴凍曬。魚種在放養前2個月(1月20日),干塘捕魚,排干池水進行凍曬,清除過多的淤泥,加固圩堤、整修池埂。⑵消毒。魚種放養前1周每畝用150公斤的生石灰帶水10厘米干法清塘。⑶投喂顆粒飼料。通過馴化由原來投喂小野雜魚改為投喂小雜魚及顆粒飼料。⑷建立測報點。對池塘環境、烏鱧健康養殖狀況、預測疾病及發病情況進行定期測定,建立測報檔案。⑸定期預防。5-9月份,每15-20天使用三氯異氰尿酸或二氧化氯1次,2種藥物交替使用。每月使用晶體敵百蟲或硫酸銅1次,每次殺蟲后,間隔2天,再使用一次殺菌藥:三氯異氰尿酸以0.2×10-6濃度二氧化氯以0.2×10-6濃度,晶體敵百蟲以0.4×10-6濃度,硫酸銅以0.7×10-6濃度,全池潑灑。⑹使用光合細菌。根據水質變化情況使用濃縮光合細菌,改善水質,每次用1.5克。⑺增氧。每天中午開機30-40分鐘,進行曝氣,并根據天氣情況增加開機次數和時間。
四、試驗結果。⑴成活率。2003年8月10日開始捕撈至11月8日干塘取捕結束,共產烏鱧商品魚2962公斤,平均規格1226克,計2416尾,成活率達96.3%。⑵發病率。整個飼養過程中,首次發病時間為6月20日,主要是小瓜子蟲病,第2次發病時間為7月15日,主要是腐皮病及出血病,最后一次發病時間為8月14日,主要是腐皮病及出血病。
五、試驗分析。⑴通過綜合防治可較好預防目前烏鱧養殖中存在的病害頻發問題。試驗池中首次發病時間較普通池推遲1個多月,成活率也較高。⑵試驗池首次采用預測預報技術。通過建立測報檔案,對預防疾病起到較好的作用。⑶池塘放養烏鱧應適當搭配放養花、白鰱魚種,白鰱與花鰱放養比例為3:7或4:6,如再適當放養一些大規格銀鯽,讓其攝食部分殘餌,可防止和減輕殘餌對水質污染。⑷7月15日腐皮病及出血病的發生,可能是由于前次小瓜子蟲治療未徹底所致。建議在病情減輕后,再使用1次藥物,防止病菌再次繁殖。8月14日腐皮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高溫起捕引起,建議烏鱧捕撈不宜在水溫30℃以上時進行。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