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黃顙魚又名盎斯魚、江顙魚,土名又稱嘎牙。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屬優質上等水產品,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喜愛。近年來,山東梁山縣水產技術推廣站試驗組不斷進行研究探討,獲得較好的效果。現將無公害黃顙魚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技術介紹如下:人工繁殖
1.親魚的選擇。在繁殖季節5月~6月份,選雌魚個體重100克~125克,且腹部膨大,仰腹可見卵巢輪廓明顯,倒立有卵巢流動現象,生殖孔擴張,寬而圓呈紅色。手摸魚腹,有松軟而富有彈性的感覺。雄魚個體重125克~175克且體色較深黃,生殖突長而尖,突出約0.5厘米以上,生殖孔呈桃紅色的。雌雄配比為1∶1.5。
2.催產。催產在流水水泥池中進行。水源水質符合GB11607的規定,池塘水Nr5051的規定。催產池面積為6平方米~10平方米,水深0.6米~0.8米,水溫24℃~26℃。催產藥物采用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
2)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混合,藥量為每千克雌親魚用LRH-A220微克~30微克和HCG600~1000國際單位,雄色劑量減半。雌親魚采用兩次胸鰭部注射法。第一次注射總藥量的1/3,間隔14小時~18小時進行第二次注射,用完余量。雄魚在雌魚第二次注射時一次性注射。
3.產卵與孵化雌親魚在第二次注射完藥物后,當水溫在24℃~26℃時,效應時間為28小時~24小時。
(1)人工受精。在預計的效應時間過后1小時~2小時內,開始人工擠卵,同時殺雄魚取精巢剪碎研磨,使精卵充分混合,大約在16秒左右后徐徐加入少許清水用羽毛不停地攪拌,完成受精過程。約停30秒鐘后將魚卵粘在棕片上,放在孵化池中進行人工孵化。
(2)自然受精。在雌親魚第二次注射催產藥物之前,先要在產卵池中布置好魚巢,魚巢采用經過消毒的棕片。注射催產藥物后將雌魚與雄魚按1∶1.5比例放入產卵池中。在效應時間未達到前約2小時~3小時內,采用沖水刺激發情,在效應時間到達時沖水刺激改為微流水刺激,讓其自然產卵、排精,在產卵池中完成整個受精過程。
(3)孵化。孵化在水泥池中進行,采用微流水孵化法。孵化用水是經日光暴曬、暴氣的機井水。地塘用水符合Nr5051的水質規定。孵化池面積5平方米~10平方米,水深0.6米~0.8米,水溫控制在24℃~26℃。放卵密度3000粒~5000粒/平方米。孵化時孵化池上方要遮避陽光,以防陽光直射魚卵。
苗種培育受精卵在水溫24℃~26℃的條件下,一般經72小時孵化出子魚。子魚出膜3天后開始攝食,其開口餌料采用輪蟲或枝角類、橈足類等浮游動物,也可用雞蛋黃經過濾后投喂。在孵化池中培育大約10天左右后,魚苗能夠正常水平游動和主動攝取外界食物時,方可下塘培育。
池塘培育水源水質應符合GB11607的規定,養殖池塘水質應符合Nr5051的規定。培育池面積0.5畝~1.0畝,水深0.5米~0.8米。在放苗前必須進行池塘清理和消毒。方法是:排干池水清淤,日曬3天~5天,然后加水10厘米~15厘米,每667平方米水面用生石灰150千克兌水成漿,趁熱均勻潑灑全池,將野雜魚全部殺死。3天后注水至0.8米,pH值穩定在7~8,并同時培肥水質后放魚,使魚苗入池后即可吃到充足的天然餌料。放養密度1.5萬尾~2.0萬尾為宜。
餌料投喂除魚苗下塘培肥水質外,還應投喂黃顙魚喜食的蚯蚓、拌魚肉絞成魚糜進行誘食馴化。一周后,可直接投喂餌料魚與小麥粉拌和絞成的魚糜。日投餌量控制在魚體重的3%~10%,具體還應視天氣、水溫、魚的吃食情況靈活掌握,日投喂2次。根據黃顙魚有顯著的畏光性,傍晚投餌量應占日投餌量的60%,每次投餌量2小時內吃完為度。
日常管理在培育過程中,每隔3天~5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注5厘米~10厘米;定期潑灑生石灰漿,使池水濃度達到15ppm~20ppm,或每隔15天~20天潑灑漂白粉一次,濃度為1ppm;堅持對餌料魚、食臺、食場消毒,確保水質新鮮,無病害。待魚苗長到6厘米以上時,大約培育一個月左右,再進入成魚養殖階段。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