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幾年隨著海洋捕撈資源的日漸減少,櫛孔扇貝出現大批死亡造成漁民的重大損失的情況下,山東省長島縣委、縣政府及時改變思路,調整養殖生產結構,并由該縣水產研究所在1998年開始進行海水網箱養殖的探索。現主要將鱸魚養殖中的技術和存在的問題歸納如下:
一、網箱養殖的海區選擇
1.要有合適的水質。水深在4米~10米之間,水質清澈、無污染、水流暢通。
2.要避風,風浪較小,最好不要受臺風的正面襲擊,遠離航道。
3.海區底質平坦,以泥、沙或沙泥底為佳。
二、網箱的結構、安裝及固定
網箱支架選用優質圓木,長度為6米左右,直徑在15厘米左右較合適。以受重力不變形,牢固為準。網衣規格一般是5米×5米×3.5米和5米×5米×4米,由無結節網片扎制而成,網目根據養殖魚體的大小自0.5厘米~3.5厘米不等,要隨著魚類的不斷生長及時更換。
三、魚苗的購進與放養
為保險起見應定購經過池塘培育,活力較強的沒受過傷及病害的較大苗種,與小規格苗種相比養成成活率比較高,生長速度也快。
放養密度:3厘米~10厘米苗種每箱4000尾,10厘米~20厘米時每箱2500尾左右,在20厘米以上時為每箱1800尾左右。
四、生產管理
1.分箱和更換網箱鱸魚屬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發生自殘現象,在小苗期尤為明顯,因此要加強管理及時分箱,及時投餌防止出現過多的自殘。另外隨著魚體的不斷增長,個體越來越大也要求及時更換網箱。
2.投餌主要以低質冰鮮小雜魚為主,輔以5%的合成餌料粉沫經絞肉機絞合而成。
魚苗期應每日早、午、晚三次投餌,每次按40克/100尾魚的投餌量投喂,隨著魚體的增加而不斷增加投餌量。
大魚期按照每日早、晚兩次投喂,按1500克/100尾魚的投喂量投喂,并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增減投餌量。
為防止7月~9月份水溫在23℃~26.8℃高溫時發魚病,應定期投喂藥餌,具體的做法是,每半月投喂一次,每次連續五天,能較好地防止夏季高溫期一些疾病的流行。
3.日常管理
要不定期地對魚體測量,作好各種記錄以便很好地掌握魚類的生長情況,及時調整投餌量。另外要加強看護,一是防止網箱中的魚被盜,二是防止被過往船只侵入海區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五、疾病的防治
1.預防
采取定時投喂藥餌的方法。不投喂含脂量過高,腐敗變質的餌料,在魚苗的運輸、倒箱的操作過程中一定要不心避免劃傷魚體。堅持"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則。定期用高錳酸鉀或消毒凈對網箱、魚體、生產工具進行消毒。
2.治療
(1)水霉病一般是在魚體的受傷部位出現棉絮狀的菌絲,并表現為食欲減退消瘦衰竭直至死亡。
發現此病后,應立即將病魚撈起,單獨進行治療。可以用1/1000高錳酸鉀藥浴5分鐘~10分鐘,去除水霉后浸泡于2×10?6氯霉素溶液中藥浴。每天一次,連續三天。
(2)腸炎病多發生在高溫季節,病魚腹部膨大,肛門外突紅腫,有黃色粘液流出。
治療方法:發現此病后每50公斤魚體加4克~6克呋喃唑銅藥餌投喂,連續五天,同時用呋喃西林5×10?6的氯霉素藥浴。
(3)皮膚潰爛病癥狀:鱗片脫落部位皮膚充血紅腫繼而糜爛,病魚離群獨游,食欲不振,直至死亡。
治療方法盡量減少機械損傷,可用10×10?6的氯霉素藥浴5小時。(黃風洪)
鱸魚網箱養殖技術要點
發布時間:2001-09-26 15:44
近幾年隨著海洋捕撈資源的日漸減少,櫛孔扇貝出現大批死亡造成漁民的重大損失的情況下,山東省長島縣委、縣政府及時改變思路,調整養殖生產結構,并由該縣水產研究所在1998年開始進行海水網箱養殖的探索。現主要將鱸魚養殖中的技術和存在的問題歸納如下:
一、網箱養殖的海區選擇
1.要有合適的水質。水深在4米~10米之間,水質清澈、無污染、水流暢通。
2.要避風,風浪較小,最好不要受臺風的正面襲擊,遠離航道。
3.海區底質平坦,以泥、沙或沙泥底為佳。
二、網箱的結構、安裝及固定
網箱支架選用優質圓木,長度為6米左右,直徑在15厘米左右較合適。以受重力不變形,牢固為準。網衣規格一般是5米×5米×3.5米和5米×5米×4米,由無結節網片扎制而成,網目根據養殖魚體的大小自0.5厘米~3.5厘米不等,要隨著魚類的不斷生長及時更換。
三、魚苗的購進與放養
為保險起見應定購經過池塘培育,活力較強的沒受過傷及病害的較大苗種,與小規格苗種相比養成成活率比較高,生長速度也快。
放養密度:3厘米~10厘米苗種每箱4000尾,10厘米~20厘米時每箱2500尾左右,在20厘米以上時為每箱1800尾左右。
四、生產管理
1.分箱和更換網箱鱸魚屬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發生自殘現象,在小苗期尤為明顯,因此要加強管理及時分箱,及時投餌防止出現過多的自殘。另外隨著魚體的不斷增長,個體越來越大也要求及時更換網箱。
2.投餌主要以低質冰鮮小雜魚為主,輔以5%的合成餌料粉沫經絞肉機絞合而成。
魚苗期應每日早、午、晚三次投餌,每次按40克/100尾魚的投餌量投喂,隨著魚體的增加而不斷增加投餌量。
大魚期按照每日早、晚兩次投喂,按1500克/100尾魚的投喂量投喂,并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增減投餌量。
為防止7月~9月份水溫在23℃~26.8℃高溫時發魚病,應定期投喂藥餌,具體的做法是,每半月投喂一次,每次連續五天,能較好地防止夏季高溫期一些疾病的流行。
3.日常管理
要不定期地對魚體測量,作好各種記錄以便很好地掌握魚類的生長情況,及時調整投餌量。另外要加強看護,一是防止網箱中的魚被盜,二是防止被過往船只侵入海區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五、疾病的防治
1.預防
采取定時投喂藥餌的方法。不投喂含脂量過高,腐敗變質的餌料,在魚苗的運輸、倒箱的操作過程中一定要不心避免劃傷魚體。堅持"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則。定期用高錳酸鉀或消毒凈對網箱、魚體、生產工具進行消毒。
2.治療
(1)水霉病一般是在魚體的受傷部位出現棉絮狀的菌絲,并表現為食欲減退消瘦衰竭直至死亡。
發現此病后,應立即將病魚撈起,單獨進行治療。可以用1/1000高錳酸鉀藥浴5分鐘~10分鐘,去除水霉后浸泡于2×10?6氯霉素溶液中藥浴。每天一次,連續三天。
(2)腸炎病多發生在高溫季節,病魚腹部膨大,肛門外突紅腫,有黃色粘液流出。
治療方法:發現此病后每50公斤魚體加4克~6克呋喃唑銅藥餌投喂,連續五天,同時用呋喃西林5×10?6的氯霉素藥浴。
(3)皮膚潰爛病癥狀:鱗片脫落部位皮膚充血紅腫繼而糜爛,病魚離群獨游,食欲不振,直至死亡。
治療方法盡量減少機械損傷,可用10×106的氯霉素藥浴5小時。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