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水產品養殖結構調整步伐,增加農民收入,廣西水產試驗場于2000年引進淡水鯊魚魚種,進行成魚養殖和親魚人工繁殖研究,2005年成功突破親魚人工繁殖技術關,掌握了淡水鯊魚的人工繁育技術,產研一條線工作也順利開展。今年再攀高峰,繁育出淡水鯊魚苗種30多萬,成為國內首家全人工養殖繁育成功并能批量生產淡水鯊魚苗種的科研單位。
淡水鯊魚,學名為蘇氏圓腹魚芒(Pangasius sutchi),俗稱八珍魚、虎頭鯊、巴丁魚,為淡水名貴魚類,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一帶,原產于馬來西亞、泰國等地,是東南亞國家的重要經濟魚類。該魚于1998年引進我國,以其肉質細嫩鮮美,營養價值高,少肌間刺,在市場上倍受消費者青睞。淡水鯊魚喜底棲生活,其抗低溫的能力較弱,不能自然越冬,為熱帶、亞熱帶魚類。當水溫連續低于18℃以下時,攝食量和活動量明顯減少;當水溫連續低于12℃以下時,開始出現死亡。
據養殖戶試養的經驗來看,該魚最大特點是生長迅速,過冬魚種養殖三四個月即可長到1千克~1.5千克。其體質健壯,適應能力和抗病力強,成魚養殖期基本無疾病發生,且耐低氧,即使“四大家魚”因缺氧嚴重浮頭,該魚仍能正常生活。并且畝產量極為可觀,可達2500kg/畝,在池塘、網箱可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飼料養殖,池塘養殖起捕率高。該魚生活習性與羅非魚相似,飼料成本低于羅非魚,是南方理想的養殖品種。
在南方部分地區,受用水條件限制,養殖期只有6-7個月,只能養殖生長周期短的魚類,而該魚生產周期短,疾病少,產量高,適于池塘單養、混養及網箱、湖泊及水庫養殖,除作為商品魚養殖外,還可用于加工魚片出口,提高附加值;同時還是重要的游釣魚類,此外也可作熱帶觀賞魚。
因此,淡水鯊魚確實是南方地區值得大面積推廣且前景看好的一條魚。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