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初期魚體出現數粒小白點,末期則全身布滿白點,二次感染合并水霉病及細菌感染,至嚴重時,則藥石罔效。
投入適量甲基藍藥水,每10加侖水4~8cc,無底砂配合過濾系統之容器,藥量宜減為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或將患病的魚放在百分之一的食鹽水中,亦可治愈。(成蟲殺除難,但仔蟲殺除容易,故維持水中有效藥劑約7~20天左右,即可完全撲滅)
病魚頭部可見長形的淺黃色孢囊,其孢囊成熟時,呈黑色,即搖尾幼蟲與后囊幼蟲,它們亦侵襲魚體眼睛、肌肉、血管、鰓、內臟器官,若于眼睛的水晶體部位發現不透明的斑塊,則有可能受到感染
此病不具傳染性,但是會傷害肌肉組織及使眼睛受到或失明,嚴重時可致死,目前并無藥可愈,僅可用消毒過的針,或鑷子將蟲挑除
受傷的表皮產生毛狀、絲狀菌絲,肉眼所見絲狀物即為已死的霉菌尸體,活的霉菌則寄生在皮膚及肌肉上。
投入適量甲基藍藥水,或將患病的魚放在百分之一的食鹽水、盤尼西林水溶液中,亦具效果。(受傷、搬運撈捕魚兒宜做預防措施)
魚兒的嘴及頰部覆蓋白色附著物,鰭、鰓、口部最易感染。此病傳染力甚強,發病后數天,魚箱中的魚兒可能全滅。
可采用跟水霉菌病相同的治療法,或早一點涂抹多聚氰就有效。(若短時間內無法痊愈,每易造成抗藥性細菌,故使用藥劑時宜核對水量及用藥量,以正確治療)
水質受到污染,或被其它的魚兒咬傷,傷口受到感染,魚鰭一開始變白,惡化則會腐爛死亡。
投入適量甲基藍藥水、盤尼西林、綠f金或使用薄的食鹽水飼養。
呼吸較急促,鰓蓋大開,鰓絲有腫脹與白化現象,不喜歡游動,有時具有使水箱魚兒全滅的傳染力。
利用福爾馬林溶劑,進行長期或短期藥浴,因成蟲撲滅容易,但蟲卵殺滅困難,會在三天后陸續孵出,可在水中保持萬用水、甲基藍藥水有效成份3~5天,殺滅幼蟲。
魚體發腫,魚鱗豎起,狀似松果,致病原因不明。
可在罹病初期,每10公升的水加入0.1gr的氯霉素,或每10公升的水加入3萬單位的盤尼西林溶液。
皮膚出現整片云狀物灰色粘液的感染現象,大量口絲蟲寄生時,體表會出現一塊一塊破皮的血斑,魚鰭不張開,并且磨擦植物或底部,不進食而體重下降,常使病魚慵懶斜躺昏睡。
可采用跟白點病相同的治療法或每2公升的水加入1毫升的福爾馬林,浸浴15分鐘,亦可每100公升的水中加入1公克的叮啶黃素作約2天的浸浴,將水溫提高至30度c可幫助去除口絲蟲。
魚體表面或各魚鰭長出粒狀的氣泡會逐漸變大,如同水泡一般,得此病會使魚窒息或氣泡栓塞致死。
發病原因是水中氧氣或氮氣過剩,初期僅需換水,則于短期內即可痊愈,嚴重時,可使用綠f金、硝酸糖棕等水溶液藥浴。
在額頭及眼眶附近有一個或數個凹穴,伴有霉菌感染時,則會有白色絲狀物出現。
水質老舊的魚缸易罹患此病,故勤換水及清理魚缸可預防,臭頭藥粉、賀利沙民,同時進行藥浴口服及可生效。(早期治療容易,末期易引發死亡率)
食欲不佳,鰓部不動,鱗上出現泌血斑點,浮到水面。
每公升水加入15毫克的氯霉素及實施水質管理。
血液不足,造成背鰭與臀鰭供血不良,導致細胞壞死,呈鋸齒狀殘缺但不會持續蝕爛,用爛尾病治療法也不見療效者。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