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漁業生產上,隨著養殖技術的不斷提高,配合飼料的應用越來越普及,飼料費用約占養魚總成本的60%以上。因此,降低飼料成本是提高養魚經濟效益的關鍵。但降低飼料成本不是減少飼料用量,而是充分利用飼料,提高其作用效果。現將筆者在養魚生產中摸索總結的幾點措施介紹如下:
1突出主養魚用配合飼料養魚不宜沿襲傳統的放養模式,即多種吃食性魚同池混養,而應以一種吃食性魚為主養魚。為改善池塘水質,充分利用天然飼料資源,發揮水體生產潛力,可以適當搭配其他魚類。但對于不是以鯉魚為主養魚的池塘,要嚴格控制鯉魚的混養數量,一般每畝水面混養50尾以內為宜,以免影響主養魚的生長。
2選用合適的飼料配方不同魚類或同一類魚在不同生長階段、不同環境中,對營養物質的要求也不同。因此,要根據主養魚的食性特點,個體大小,年齡對營養的需要,選用合適的飼料配方,既滿足主養魚的營養需要,又不浪費飼料。
3加工成適口的粒型各類原料經粉碎、混勻后制成適合主養魚攝食的粒型。加工過程中,一要注重各種原料的質量:二要添加魚類必需的礦物質和維生素物質。以有利于各種營養物質被魚吸收利用,減少飼料損失,提高利用率。
4搭喂精、鮮飼料以草魚為主養魚時,可以充分利用水、綠嫩草資源;以青魚為主養魚時,可以投喂螺、蚌等鮮活飼料。青鮮飼料的投喂量可占總投飼量的40%,甚至更高。這既能減少配合飼料的用量,又能補充魚類生長所必需的、在配合飼料中難以齊備的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可以提高配合飼料的利用轉化效果,加快魚類的生長速度,提高經濟效益。
5掌握合適的投飼量投飼量與飼料的利用率直接相關。魚類沒有胃,不能長時間儲存飼料供慢慢消化吸收。若吃食過飽,飼料往往沒有完全消化吸收就排出體外,造成浪費。投飼不足,也會影響魚的生長。生產上,可根據魚種放養量、產量計劃和飼料系數,計算出全年的用飼總量,然后根據魚在不同生長階段、不同季節的天氣、水溫和魚的生長情況,計算出逐月、逐日的用飼量。實際投喂時,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每次投飼以能保證有80%以上的魚飽食為宜。
6改進投飼方法,改善水體條件投喂配合飼料也要定時、定位,要設置水下食臺。一般每畝水面可設食臺1個,食臺設于水下1米處為宜。日投飼次數視魚的攝食特性和季節、天氣(溫度)而定。高溫期次數多,低溫期次數少;魚苗階段次數多,魚種階段次數少。一般情況下每天投飼2--3次。食臺要勤打掃,并定期消毒處理。要注重池水調節,經常保持清爽的水質。溶氧量與飼料的利用效果關系極大,當池水溶氧量低于每升3毫克時,飼料的利用效果很差,而魚類攝食后的耗氧會劇增。所以,保持良好的水質和較高的溶氧量,有利于提高飼料利用和魚類的生長。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