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Cantor)]屬鯉形目、鰍科、泥鰍屬泥鰍營養豐富,可食用部分占80%,蛋白質含量為18.45%~20.7%,脂肪含量為2.7%~2.8%,還含有維生素A、B1、B2以及鈣、磷、鐵等多種無機鹽,是一種非常暢銷的經濟魚類近年來,由于農藥的施用、工業廢水的污染和捕撈技術的提高,使野生泥鰍資源減少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又保護野生泥鰍資源,結合湖區農業結構的調整,利用藕田探索泥鰍規模化人工養殖技術很有必要。
1、人工繁殖
1.1 親鰍選擇
1) 雌雄鑒別
雌、雄泥鰍主要從胸鰭和腹部進行鑒別,雌鰍胸鰭寬而短,末端鈍圓呈舌狀,成熟時腹部膨大、飽滿,生殖孔紫紅色圓形呈外翻狀。雄鰍胸鰭狹長,末端尖,呈鐮刀狀,最外側2~3根鰭條末端尖上翻,在生殖季節胸鰭“追星”明顯;腹部較柔軟,生殖孔粉紅色呈外突狀;擠壓腹部,有的能流出乳白色精液。
2)親鰍挑選
泥鰍一般需2齡達性成熟,催產親鰍要選擇2~4齡,體重30~50g,體質健壯,無傷無病,各鰭完整的泥鰍。
3)雌鰍留種
經研究證實,可根據雌鰍親魚肛門兩側的斑點及鱗片損傷的情況來鑒別雌鰍產卵的情況肛門兩側無斑點、鱗片無損傷的雌鰍是最符合要求的親雌鰍,鱗片只傷1~5片,說明產卵剛開始,留作親鰍也很好,如果有一大片白斑,鱗片損失超過20片,則不可留作親鰍。
1.2親鰍精養
人工繁殖用的親鰍需收集臨近產卵期的泥鰍,經強化培育后進行催產每年2~3月選擇符合要求的親鰍,分池進行精養培育池中水位不低于40cm,要定期換水,每次換水量為1/4,水質保持肥、活、爽池中投入水浮蓮遮陽降溫,并提供動植物食料自3月份開始,在水溫16℃以上時,要抓住升溫季節進行強化培育,不僅要增加投餌量(5%~10%),而且要多投一些含蛋白質較高的飼料,如蚯蚓、豆渣等,這樣可以促進性腺早日發育成熟。
1.3 催產
在4月下旬,捕撈起經過分池精養的親鰍,選擇天氣穩定,氣溫在20℃以上的日期進行人工催產選用藥物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劑量根據季節、氣溫高低和親鰍的大小不同而不同,雌鰍劑量為每克體重20~35IU,雄鰍減半背鰭基部肌肉一次注射,進針1~1.5mm注射時間在下午2:00~6:00進行由于雄鰍個體較小,且成熟度較差,因而在催產時應加大雄鰍數量,雌雄配比以1:1.3為宜注射后的親鰍放入陶瓷缸中,水深50~80cm,置于安靜無風處。
1.4 采卵和授精
人工催產的效應時間與水溫有關,在水溫20~25攝氏度,注射后效應時間為12~16h,催產率可達95%,當到達催產效應時間后,可見到雄鰍在水中上下穿梭追逐雌鰍或卷曲在雌鰍腹部,這時,雌鰍排出卵子,雄鰍排出精子,精卵在水中相遇而受精自然狀態下雌鰍排卵較少,精卵最佳受精時間僅為30s,因此受精率很低人工授精一般采用干法授精,在親鰍發情1~2h后進行,將雄鰍精巢取出放入研缽中,加入生理鹽水,然后將精巢磨碎,制成精子混懸液再將雌鰍的卵擠入混懸液,邊擠邊用羽毛攪拌,加入少量清水以增加精子活力靜置幾分鐘后,將受精卵漂洗幾次以上操作要求速度快,一次取親鰍不要太多,擠卵時,如果卵呈白色或黃色則不要,只要半透明、淡橘黃色卵。
1.5 孵化
將受精卵均勻撒入120目網箱(50cm×100cm),每箱密度3~4萬粒,放入水深40cm的水泥方池中孵化網箱和孵化池應先用生石灰消毒,孵化過程中水質要清新,曝光一周的井水最好,還需保持微流水,以防受精卵缺氧和水霉病的發生孵化效應時間與水溫有關,水溫在25~27℃時,約30h仔魚出膜,孵化率可達95%。
2、鰍苗培育
剛孵出的鰍苗不吃食物,不能自由活動,靠卵黃囊提供營養3d后開始攝食,開口食物為熟雞蛋黃將熟雞蛋黃用120目尼龍絹篩包好,均勻撒在網箱中,先四周后中央每10萬尾撒一個蛋黃,每天上午6:00~9:00,下午4:00~6:00定時投喂投喂蛋黃3~4d后,加喂黃豆漿,每10萬尾投3~4kg,投喂時間不變加喂黃豆漿10~15d后,鰍苗全長可達1~2厘米,這時可以投放到大池網箱中大池中撒腐熟豬糞或牛糞,每100平方米投放25kg,每天投喂5~6kg黃豆漿,并加入米糠、腐熟菜籽餅、紅蚯蚓等食物大池網箱中培育15d后,鰍苗大約全長可達3~5cm,可以放入藕田進行喂養。
3、藕田養鰍
由于洞庭湖區特殊的地理位置,目前農業結構調整中提倡退田還湖,改種湘蓮和菜藕在湖區藕田里放養泥鰍是一種新的種養模式,能使菜藕和泥鰍增產也是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的好路子。
3.1設施建設
根據湖區雨水情況,加高加固藕田四周田埂,使田埂高出最高水位20厘米,藕田底部和四周田埂必須夯實,田深60~100cm,田中水深30~50cm,藕田內靠田埂四周開挖圍溝,溝寬100cm,深30~70cm,呈斜坡形,圍溝四角各開挖一個2m*3m、深100cm的魚窩,進出水口的防逃設施可用60目以上尼龍網制成攔網兩層,并夯入泥中10~20cm。
3.2鰍種投放
由于藕田蓄水早,放鰍種的時間宜選在開春的3~4月,放鰍種前,每畝施生石灰60~70kg清田消毒,藕田中大量踏青(10~20cm厚),施加200~300kg有機肥,如腐熟豬糞、牛糞、雞糞、鴨糞等,適當埋施碳胺和磷肥2周后水轉綠時,放鰍種,每畝放體長3~5cm的鰍種30000尾。
3.3日常管理
鰍種放入后,要經常巡查田埂是否滲水,圍溝、魚窩和進出水口是否有漏洞在氣壓低、久雨不停或天氣悶熱時,要防止泥鰍浮頭和泛池,根據水質情況,每周加水5~10cm每天上午6:00~9:00,下午4:00~6:00定時投放飼料,如腐熟菜籽餅、米糠、豆渣、碎米、魚粉、蚯蚓等每天投喂量應根據天氣、溫度、水質等情況隨時調整當水溫高于30℃或低于12℃少喂,甚至停喂,水溫在12~30℃范圍內,水溫低投喂量少,水溫高投喂量多,同時要定期檢查泥鰍的生長情況,隨時調整喂食、施肥以及沖注新水等措施。
3.4捕捉
10月下旬,水溫在15℃以上時,用香餌誘捕法、沖水法捕捉以上兩種捕捉法受水溫影響較大,當水溫低于15℃或高于30攝氏度,泥鰍活動減少,食欲下降,甚至鉆入泥中,這時只能用排水捕捉法,可結合挖藕時采用干塘挖泥捕捉。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