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斑點叉尾鮰,又名溝鯰,原產于美洲,主要分布于北美洲。我國于1984年由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首次從美國引進,并于1987年首次獲得人工繁殖成功。隨著養殖面積的不斷擴大,近來魚病頻繁發生,從病毒感染到寄生蟲的侵襲均可造成批量死亡,給不少養殖者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為此,筆者在江西開展了斑點叉尾鮰的魚病調查,并結合養殖區域的實踐經驗,總結出幾種常見疾病主要防治技術,以供廣大養殖者參考。
一、腸道敗血病
1、病因:由愛德華氏菌感染引起。
2、癥狀:慢性感染顯著癥狀是位于兩眼之間的頭頂中部被腐蝕成一個洞,病魚胸鰭側有直徑為3mm~5mm的損傷,外部如針狀的創傷,深入到肌肉。在10天~15天內損傷面積逐漸擴大,病菌頻繁侵入病魚血液或感染腎臟,患病的成魚在損傷的肌肉內有惡臭氣體。死亡的病魚與腎臟、肝功能衰弱有關。
3、流行情況:主要發生在春秋季,夏冬季也偶有發生,發病適宜溫度22℃~28℃。
4、防治方法:(1)池塘養殖要清除淤泥,并用生石灰徹底消毒;魚體下箱前必須用600mg/LPV碘溶液藥浴20分鐘;在發病季節,要定期用穩定性二氧化氯(濃度為0.4mg/L)或PV碘溶液(濃度為1mg/L)全池潑灑;(2)大黃、黃芩、黃柏三種中草藥按5∶2∶3的比例添加到飼料中,混合均勻投喂,每天1次,連續5天~6天。
二、柱形病(腐皮病)
1、病因:由柱狀屈撓桿菌、產氣腸桿菌或黃桿菌感染引起。
2、癥狀:病狀通常發生在鰓部,但也可以發生在體部、頭部、鰭條或口腔里。病原侵入上述組織后產生病變,體表出現灰白色潰瘍甚至表皮被破壞,暴露出肌肉和骨骼。真菌可作為繼發性病原侵入這些病變部位。
3、流行情況:多發于晚春和初秋,流行季節為4月~10月份。
4、防治方法:(1)預防措施對于外部感染,可用0.2mg/L~0.3mg/L穩定性二氧化氯全池潑灑。內部感染可用鹽酸土霉素55mg/kg~70mg/kg伴餌投喂,連續7天~10天;或者肌肉注射慶大霉素,每千克魚體重注射用量為2萬~4萬國際單位。
三、腹水病
1、病因:由嗜水性單胞菌感染引起。
2、癥狀:病魚表現為體表充血、出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門紅腫。剖檢見肝臟、脾臟、腎臟等腫大,或有壞死,膽囊腫大,膽汁黑色,腸壁薄,腹腔內積有大量淡紅色腹水。
3、流行情況:多發生6月~10月份。
4、防治方法:(1)每天用鹽酸土霉素55mg/kg~70mg/kg伴餌投喂,連續7天~10天;(2)注射或浸泡病原菌滅活后研制成的疫苗,防治率可達70%以上。
四、爛尾病
1、病因:由嗜纖維菌或嗜水氣單胞菌感染引起。
2、癥狀:主要表現為魚的尾鰭從變白逐步發展到全部斷裂,尾部的粘液脫落,肌肉紅腫,尾柄處皮膚腐爛,嚴重時露出骨骼,可發生死亡。
3、流行情況:該病流行于5月~6月份和10月~11月份;當水溫在18℃~21℃和26℃~29℃時易發此病。
4、防治方法:(1)用五倍子1.5mg/L~2mg/L煎水全池潑灑可預防此病;(2)大黃、黃芩、黃柏按5∶3∶2的比例混合煮水,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續3次。
五、水霉病
1、病因:病原為水霉菌或綿霉菌感染引起。
2、癥狀:魚體受傷是發病的誘因,捕撈、運輸、體表寄生蟲侵襲和越冬時凍傷等均可導致發病。肉眼可見病魚體表綿毛狀菌絲,似灰白色綿毛,故也稱白毛病,病魚體表粘液增多,焦躁與遲鈍,食欲減退,最后消瘦死亡。魚卵也很容易感染成霉卵,而且容易引起交叉感染及其它細菌的侵入,可導致大批魚卵的死亡。
3、流行情況:多發生在水溫較低的冬天或早春,水溫25℃以上較少發病。嚴重危害孵化中的魚卵和受傷的苗種、成魚。
4、防治方法:(1)小心操作,避免損傷魚體皮膚;(2)魚種放養前,用3%~4%的食鹽水洗浴5分鐘或用1%食鹽溶液浸泡病魚12小時,可預防該病的發生。(3)用食鹽與小蘇打合劑(1∶1)8ppm全池潑灑,連續3天,每天換水1/3左右;(4)對于魚卵,可使用福爾馬林100mg/L浸泡5分鐘或者50mg/L高錳酸鉀藥浴30秒,注意馬上注入新水。
六、小瓜蟲病
1、病因:由多子小瓜蟲寄生引起。
2、癥狀:感染小瓜蟲的病魚體表尤其背部形成許多小白點,小白點為蟲體刺激病魚上皮細胞分泌而成的囊泡。大量蟲體于鰓部寄生時,鰓表面粘液大量增生、脫落,受細菌感染而發生斜鰓,易并發絲狀細菌感染,病魚體弱,于水面緩游或附于固著物,一旦受其它應激,易暴發批量死亡。鏡檢鰓絲和皮膚粘液,可見大量小瓜蟲。
3、流行情況:流行于秋末和初春,水溫15℃~25℃是其暴發性致病的最適水溫。
4、防治方法:(1)發現病魚及時撈出,用200mg/L~300mg/L福爾馬林溶液浸洗30分鐘對病魚隔離治療,并對水體用生石灰徹底消毒;(2)先將生姜搗爛,加入辣椒粉,混合后煮沸,全池潑灑,用量為3g/kg魚體重,對小瓜蟲病有一定的療效。
七、車輪蟲病
1、病因:由車輪蟲寄生引起。
2、癥狀:車輪蟲寄生于皮膚、鰭和鰓等與水接觸的組織表面,但是主要寄生部位是鰓。感染車輪蟲的病魚,體色發黑,攝食不良,體質瘦弱,游動緩慢。有時可見體表發白或淤血,鰓上粘液分泌多,有局部變白的現象。鰓上皮組織增生,鰓絲腫脹或遭受破壞等,大量寄生會嚴重影響鰓的呼吸作用,使魚窒息死亡。鏡檢可見大量車輪蟲寄生于魚體的鰓絲和皮膚粘液上。
3、流行情況:該病流行于5月~8月份。
4、防治方法:(1)0.7ppm硫酸銅與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潑灑;(2)苦楝樹枝葉煮汁潑酒,用量為15kg/畝~25kg/畝,或把其浸泡在池塘中,7天~10天更換1次。
八、粘孢子蟲病
1、病因:由粘孢子蟲寄生引起。
2、癥狀:發病初期,該寄生蟲一般寄生魚體的鰓或體表上,可在魚體表形成芝麻大小的白色點狀胞囊,但寄生在鰓絲上的一般不形成胞囊,呈彌散狀分布。當粘孢子蟲寄生在魚體表時,魚體有不安狀,在水中掙扎或在水面急游打轉呈抽搐狀。粘孢子蟲還可以侵襲魚體的肝臟、腎、腸粘膜等器官,從而引起魚體出現腹水和鰭條出血等外部癥狀,但在體內不形成胞囊。鏡檢白色點狀胞囊,可見大量粘孢子蟲。
3、流行情況:在水溫8℃~25℃,7月~10月份在網箱養殖中常見。
4、防治方法: (1)定期清洗網箱,保持箱內外水體的通透性,魚體下箱前必須用600mg/LPV碘溶液藥浴20分鐘;(2)在網箱養殖過程中出現的病死魚不要隨意亂扔,要挖坑深埋,以杜絕病原傳播。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