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農業部于2003年8月發布水產品質量安全推進計劃,該文件的主要精神是:我國水產養殖業必須在較短的3-4年時間內,爭取通過制定水產養殖標準,推行標準化管理,完善水產品質量檢測體系,主要生產地區實行監控制度,實行水產品質量認證制度,以期能全面提高我國水產品的國際競爭力。2003年7月,農業部發布部令第31號《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于2003年9月1日起實施。《規定》中無公害水產養殖成了該規定中最低標準,而水產藥物被重點監管。因此,研究、開發和使用無公害漁藥成了當前水產養殖業工作的重點。
本文針對目前漁藥使用中表現的問題,扼要提出無公害漁藥研究和開發的幾點看法,供大家參考。
篩選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原料或原料藥作為漁藥的母體
化學藥物仍是防治水產動物病害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當前化學藥物所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毒性和殘留對水產動物、人類以及環境的損害。如果化學藥物克服了以上弊端,那么它在水產動物的病害防治上仍有著廣闊的前景。有很多化學藥物,通過其側鏈的改變,或者某個化學基團的添加或減少,會使其性質發生很大的改變,有的也會使藥物的毒性大大降低。因此在漁藥原料上下工夫是開發和研究無公害漁藥的一個重要途徑。
加強漁藥藥理學的研究
漁藥藥理學的研究是無公害漁藥研究的基礎,也是確定漁藥是否無公害的前提。沒有完整的藥理學知識的漁藥不能更為無公害漁藥。此外還要針對水產動物的特點和特殊的生存環境,研究漁藥的穩定性,研究漁藥可能產生的降解產物的毒性,研究漁藥可能對養殖對象產生的應激反應和控制應激反應的措施。
采用新技術和新工藝,提高養殖對象對漁藥的吸收,減少它對環境和水產動物的負面影響
新技術和新工藝等先進技術的引入,拓展漁藥研究的思路,同時也為開發漁藥新品種,增強漁藥的藥效,降低漁藥的毒副作用提供了舞臺。這些新技術有納米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及基因工程等。
改變傳統的用藥理念,開發窄譜的抗生素和水產專用藥物
窄譜的抗生素對目標致病菌有很強的殺滅作用,但它又不會對有益菌群產生影響,在施用這種抗生素后不會使水產動物體內外的微生態系統的平衡受到破壞。在研制窄譜性抗生素時事實上要了解病原體的性質,病原體生長、繁殖的特點,然后針對它們生命過程中的某一環節進行抑制,如抑制細菌某種成份的合成,競爭細菌對某種酶的利用,阻斷細菌在某個階段的發育等。
漁藥在以前都是借用人、獸藥,是人、獸藥用途的延伸。這種漁藥研制方式除了簡單和快捷之外,帶來的負面效應也是較多的。耐藥菌株的產生,會影響對人類疾病的藥物治療;藥物的殘留,會導致殘留藥物通過食物鏈在人體內積累,而最終危害人類自身的健康。今后應加強水產專用藥物的研發。
研究與開發新型漁藥,增強漁藥的藥效和降低它的毒性
目前漁藥的劑型以粉劑居多。這種單一的劑型,在一定程度上既影響了漁藥的藥效,也帶來了較大的副作用。如氯制劑,當使用粉劑時會因它的瞬間作用而導致水產動物產生較大的應激,而用片劑時,就可克服它的這一缺點。漁藥的劑型應該朝多方向發展,如膠囊劑、緩釋劑、長效制劑等。通過劑型的開發,可以推動無公害漁藥的發展。
從控制與利用的抗病理念出發,研究與水產動物病原競爭的生物制劑或非生物制劑
對于水產動物疾病的防治,不一定要徹底消滅病原體,而只須控制它們的數量,使其處于劣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利用有益菌群,用有益菌或中性菌甚至是一些處于不活躍的致病菌去與病原體競爭,抑制病原體的生長與繁殖。因此研制的微生態制劑或一些能與病原體發生競爭性抑制的非生物制劑就成了我們無公害漁藥的一個發展方向。
研究與開發生物漁藥
生物漁藥是通過某些生物的生理特點或生態習性,去吞噬病原體或抑制病原體棲息的一種活的生物制劑。生物漁藥發展前景十分誘人。人們已在這方面開始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績。如對噬錨頭鳋生物的研究,噬菌體的探討等。生物漁藥的研制與應用會推動無公害漁藥更大的發展。
編輯:龍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