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夏季是魚類增重的關鍵時期。為保證成魚穩產高產,在飼養管理方面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強化飼喂。夏季魚類生長速度最快,增重十分明顯,飼料利用率也最高,應充分滿足其生長需求。因此從6月至9月應逐步增加飼料投喂數量,實行強化飼喂。日投精料量為魚體總重的5%一7.5%,每天分上午9時和下午4時各投喂一次;青飼料日投喂量與魚體總重相等或略低,亦分兩次投喂。有條件的池塘還應加投鮮活貝類或蚯蚓一次、飼料投喂量還應根據氣候、水溫、水質情況靈活掌握,低溫陰雨天應少投或不投,或兩次減為一次,以免造成浪費并污染水質,精飼料以投喂后40分鐘吃完為度,青飼料以當天吃完為度,否則為超量。相反,若天氣晴朗,水體溶氧量高,魚類攝食旺盛,則應適當加大投喂量,以確保其生長之需,達到最佳增重效果。
二、科學施肥。主養濾食性魚類的池塘應科學施肥,培肥水質。初夏以施有機肥為主,每7一10天施肥一次,并輔以少量氮、磷化肥,進入7月份以后應停施或少施有機肥,改施化肥為主,并且氮、磷、鉀合理搭配。其施用量根據氣候,水質等綜合因素確定,保持池塘水透明度為25cm一30cm,若水色過濃,透明度過小,則應減少施肥量或推遲施肥時間,讓透明度增加,水色變淡。若氣候悶熱或陰雨連綿,魚類食欲不旺,或暴發魚病,都應少施或停施肥料。魚池施肥還應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則,一般每5-7天施肥一次,每次每畝水面(以水深1m計)施尿素2.5-3kg,磷肥5-6kg,混合溶解后全池均勻潑灑。保持水色為黃褐色或油綠色,保持水質肥、活、嫩、爽,為魚類創造最佳生態環境。
三、水質調控。夏季水溫高,水質變化很快,而魚類攝食量大,排泄物也多,水質惡化機率高,加強水質調控、管理尤為重要。
1.每隔7-10天放掉部分老水加注一次新水,每次換水15-25cm,池塘水深最好保持在1.5-2.5m范圍內。
2.保持水體的酸堿度為pH值7.5-8.6之最佳狀態,以利魚類快速生長。養魚池塘要經常用PH試紙測試其酸堿度,若水質偏酸,可施生石灰加以調節,用量為每畝用生石灰20-25kg,化水全池均勻潑灑,每15-20天施一次。
3.及時清除殘餌及其他污物,尤其要嚴格控制投餌量,既避免浪費又減少污染源。池底淤泥較多的應定期攪動,加速物質的循環代謝作用,改善水質條件。
4、合理使用增氧機。晴天午后2-3時開,陰天清晨開,連綿陰雨天夜間開,萬一發生魚浮頭就立即開,避免因水體缺氧而致魚類窒息死亡。
四、魚病防治。夏季是魚病的高發季節,應根據"防治結合,防重于治"的原則搞好魚病防治工作。食場和飼料臺應每7一l0天清理一次,然后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溶水潑灑消毒。嚴禁投喂霉變飼料,水草應先用6ppm漂白粉溶液浸泡半小時再投喂,糞肥類應經發酵腐熟后施用,每100kg糞肥應加0.25kg漂白粉拌勻后再施用。魚病流行之前應用1ppm的漂白粉溶液或者20ppm生石灰溶液或0.3-0.4ppm90%晶體敵百蟲溶液或0.7ppm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全池潑灑消毒。投放魚種應先消毒后下池。
五、密度控制。夏季魚體增重快,相應的池塘內魚的密度迅速增高,應將已達商品規格的魚捕撈上市銷售,降低密度。減少了"泛塘"的風險,便于留池魚類的快速生長,實現高產高效的目標。同時可適量投放苗種,為來年培育大規格一齡魚種。
六、防汛抗洪。夏季是洪澇災害的非常時期,應加強防洪抗澇工作。雨天要晝夜巡邏,防止大雨沖毀池塘堤壩,造成損失。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