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供休閑垂釣的魚塘,日常的飼養管理與普通魚塘有所不同,特別是在垂釣期間更需特殊管理。
1.增加放養品種
垂釣魚塘內的魚類應做到品種、規格多樣化,既要考慮容易上鉤,又要考慮充分利用水面。一般要放養在水體的上、中、下層棲息活動的多種魚類,規格應特大、大、中、小搭配。品種包括鰱、鳙、青、草、鯉和鯽等常規魚,還可放養一些黃顙魚、鯰魚、黑魚等肉食性魚。鰱、鳙魚雖不易上鉤,但可起到利用上層水體、凈化水質的作用;肉食魚和特大規格的魚可消滅水體中爭食、爭氧的低質小野雜魚,還可提高垂釣者的興趣。
2.合理投喂餌料
供垂釣的魚塘在投餌問題上,往往存在著垂釣者與飼養者之間的矛盾。其實,正常合理地投喂飼料,不僅可保證魚體不減膘失重,還可使其增重,使垂釣者和飼養者都得益。經常有垂釣者光顧的魚塘,在餌料品種上一般應投喂營養全面的配合餌料,日投喂量較普通魚塘適當減少(占存魚體重的3%~5%),投餌時間以下午4~5時為好,魚吃食八成飽后再經過一夜的消化,次日早晨便處于半饑餓狀態,不會影響上鉤。
3.加強飼養管理
垂釣魚塘一般飼養密度較高,高溫悶熱天氣池水容易缺氧而出現“浮頭”現象,從而影響上鉤率。因此,應注意加強日常特別是垂釣期間的飼養管理。可以在魚塘中移植一些水花生、空心菜等水生植物,也可以使用光合細菌,或者于夜間加注新水,改善水質;有條件的應配置增氧機,每天中午(避開垂釣時間)開機增氧2~3小時。垂釣期間,還要注意搞好池塘的清潔衛生和池水的消毒工作,堅持早、中、晚巡塘,發現異常情況隨時妥善處理。要及時撈除垂釣者丟棄的廢棄物和被鉤傷而死亡的魚尸等,以免污染池水。同時,要掌握池塘存魚的密度,及時補充缺魚量,投放成魚時應將載魚量控制在每畝(1畝=667平方米)500千克之內。
4.重視防治魚病
垂釣魚塘中的魚有一部分因脫鉤而受傷,進食和抗病能力減弱,經常補充外購魚也容易帶進病原體,所以更需高度重視魚病的防治。垂釣期間發現魚病,應用綠色環保魚藥(如生物制劑、中草藥、食鹽、大蒜素等)進行防治,切勿使用毒性強、藥效長、殘留量大的魚藥,以免造成中毒。從鄰塘移入的成魚,在捕撈、分揀、運輸時要謹慎操作,避免魚體受傷。外購魚一定要經嚴格檢疫,避免帶病入塘。此外,垂釣池塘發生嚴重病害時,要進行徹底清塘,排干池水、清除淤泥、曬塘數日,并用生石灰等藥物消毒,待藥物毒性消失后方可投放成魚。專門用于垂釣的魚塘,即使當年未有嚴重病害發生,冬閑時也要進行1次徹底清塘消毒。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