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赤皮病
。ㄒ唬┎∫
魚體表受傷后,因細菌感染而發病,病原為熒光假單胞菌。
(二)癥狀及危害
病魚體表尤其是兩側的部分鱗片脫落,表皮發炎充血呈淡紅色,鰭基充血,鰭末端腐爛,常與爛鰓病并發。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春、夏季為多發季節,危害魚種和成魚,可導致魚死亡。
。ㄈ╊A防
1、養殖池應用生石灰徹底清塘。
2、魚種下池前采用5%的食鹽水浸浴10分鐘~15分鐘。
3、在該病多發季節,每月用0.2ppm~0.3ppm三氯異氰尿酸全池潑灑一次,一周后再用15ppm~20ppm生石灰潑灑。
(四)治療
1、用0.3ppm三氯異氰尿酸全池潑灑,每天一次,連用3天;一周后再用20ppm的生石灰潑灑一次。
2、在水體消毒的同時,選擇氯霉素或氟哌酸拌餌投喂,用藥量分別為每千克魚體重20毫克和30毫克。
二、打印病
。ㄒ唬┎∫
因魚體受傷后受細菌感染所致,病原主要為點狀氣單胞菌點狀亞種。
。ǘ┌Y狀及危害
病灶多在魚體的后腹部和尾柄兩側。患病初期出現圓形紅斑,似紅色印章,隨后病灶處鱗片脫落,表皮腐爛,周圍皮膚有明顯炎癥;病重時,潰瘍處深至見骨,病魚浮于水面,游動遲緩,攝食下降,最后致死。發病對象以成魚為多,但發病率相對較低,病程較長,通常不會引起魚的大批死亡。此病多發生在夏、秋兩季。
(三)預防治療
同赤皮病。
三、爛鰓病
。ㄒ唬┎∫
引發該病的病原菌為柱狀屈橈桿菌。
。ǘ┌Y狀及危害
病魚體色發黑,離群獨游水面,游動緩慢,呼吸困難。捕起病魚,可見鰓上粘液增多,鰓絲腫脹,因部分缺血而呈灰白色,有時則因局部淤血而呈紫紅色;病情嚴重時,鰓絲末端糜爛使軟骨外露,可見鰓絲末端附著有大量污物。該病從魚種到成魚均可發生,水溫15℃以上開始發病,在適溫范圍內,隨水溫升高,病情加劇。由于鰓絲糜爛,嚴重影響了魚的正常呼吸,導致魚的死亡。當池塘水質較差,放養密度過高時,更易暴發此病。
(三)預防
同赤皮病
。ㄋ模┲委
1、同赤皮病之1;
2、在水體消毒的同時,按每天每千克魚20毫克“痢特靈”拌飼投喂,連用3天~5天。
四、細菌性出血病
(一)病因
魚體因捕撈操作損傷后,受水體病菌感染所致。病原據有關資料稱為嗜水氣單胞菌。
。ǘ┌Y狀及危害
病魚體表發白,失去光澤,粘液明顯增多,尾鰭潰瘍、缺損,腹部及臀鰭兩側有密集的充血點,肛門輕微紅腫,部分病魚尾柄部鱗片脫落,皮下充血。解剖可見腹腔內積有大量腹水,呈紅色,有大量凝血塊粘附于腸管及內臟的肝、脾、腎等,內臟失血呈土黃色或淡紅色,腸內充氣,內有大量黃色粘液,肌肉因失血而呈純白色。該病多發于7月~10月,8月~9月為高發季節,尤其是混養在羅氏沼蝦池內的美國大口胭脂魚,因9月~10月是蝦的起捕時間,蝦起捕時易造成魚體受傷,發生該病。專養池中發病則較少,該病可引起美國大口胭脂魚死亡。
(三)預防
1、發病季節用生石灰進行水體消毒,用量為20ppm;
2、對混養在蝦池中的魚,在捕蝦前先將魚撈出放入備用池塘,以免反復捕蝦使魚體受傷。
。ㄋ模┲委
1、發病魚池用0.3ppm“強氯精”全池潑灑一次。
2、在水體消毒的同時,投喂氟哌酸藥餌,投喂量為每千克魚體重50毫克,連續投喂3天~5天。
五、錨頭鳋病
(一)病因
該病由錨頭鳋寄生引起。
(二)癥狀及危害
病魚游動急躁不安,清晨時常在水面游動。撈取病魚,在魚體兩側及鰭條基部可見有寄生的錨頭鳋。受錨頭鳋寄生的通常為二齡大口胭脂魚。此病多在春、夏季發生。病魚消瘦厭食,體質明顯下降,如不及時治療,可引發出血病,導致魚體死亡。
(三)預防
每年的4月~5月份用0.7ppm“晶體敵百蟲”潑灑全池兩次,兩次間應間隔一周。
。ㄋ模┲委
發病池用“晶體敵百蟲”1ppm全池潑灑,4天~5天后再用藥一次,一周后再用20ppm生石灰全池潑灑一次。
編輯:龍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