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錨頭鳋病是由錨頭鳋寄生引起的一種常見魚病,俗稱“針蟲病”、“鐵錨蟲病”、“生釘”。
1、流行情況:錨頭鳋病流行地區(qū)范圍非常廣,北起黑龍江,南到兩廣都有流行。其中福建、廣東、廣西發(fā)病較為嚴重,是該地區(qū)的主要魚病之一。表現為感染率高、感染強度大、流行范圍廣、流行時間長。適宜水溫:錨頭鳋在水溫12-33℃都可繁殖,繁殖適溫為20-25℃,當水溫超過33℃時,不但不能繁殖且成蟲也會大批死亡。寄生范圍:對主要養(yǎng)殖魚類的各齡魚都會產生危害,而以魚種發(fā)病最為嚴重,每尾魚種寄生4-5個錨頭鳋就會造成魚種死亡,寄生1-2個就可以使魚種生長發(fā)育受阻,魚體瘦弱,產生畸形。錨頭鳋對2齡及2齡以上成魚危害較輕,主要造成魚體表受損、感染并易于其他病原入侵。
2、癥狀及病理變化:錨頭鳋寄生在鰱、鳙等鱗片細小的魚體表面時,引起寄生部位周圍紅腫、發(fā)炎,形成明顯的紅斑,寄生部位腫漲較明顯;當寄生在鯉、鯽等鱗片較大的魚體表面時寄生部位的鱗片被“蛀”成一個缺口,寄生部位腫脹不明顯,只是形成充血紅斑。當錨頭鳋寄生于魚體時,錨頭鳋頭部鉆入肌肉組織中,后半部露在外面,寄生部位紅腫、發(fā)炎、化膿;病魚煩躁不安,時常用寄生部位在水草及石塊上磨擦,在水中亂竄;當大量寄生時,魚體消瘦,抗病力下降,有時會并發(fā)水霉病等其他病癥,病情繼續(xù)發(fā)展下去,病魚嚴重消瘦直至死亡。顯微鏡下觀察,錨頭鳋頭部鉆入魚體組織,引起組織切割性出血及炎癥反應,有大量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嗜中性粒細胞浸潤及液體滲出;蟲體寄生部位周圍組織發(fā)生水腫,靠近蟲體的組織壞死。在錨頭鳋頭部周圍膠原細胞和纖維細胞形成一包囊,當蟲體脫落后,壞死組織被吞噬,寄生部位逐漸增生修復,并由增生組織和再生鱗片將破損處覆蓋。
3、防治方法:
(1)使用0.3-0.5ppm90%的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殺滅錨頭鳋幼蟲。若魚體感染的主要是細小白色無卵囊的“童蟲”,可在半月內連續(xù)用藥兩次;若主要是體透明具綠色卵囊的“壯蟲”,則用藥一次即可;若是體混濁的“老蟲”較多,則可以暫時不用藥。
(2)高錳酸鉀水溶液藥浴。對不同的魚采用不同的濃度,對患病草魚,15-20℃時用20ppm,21-30℃時用10ppm,藥浴1.5-2小時。對鰱鳙魚,水溫10℃以下時用33 ppm,10-20℃時用20 ppm,20-30℃時用12.5 ppm,30℃以上時用10 ppm,藥浴1小時。可有效殺死錨頭鳋幼蟲和成蟲。
(3)在魚蝦混養(yǎng)池塘采用以下方法防治錨頭鳋病效果較好。首先,每畝魚池用新鮮石灰水20公斤全池潑灑,提高水體pH值,以抑制錨頭鳋大量繁殖。1周后每畝魚池用松樹葉15公斤,扎成數小捆分散浸在食場周圍;同時,在停止投餌3天之后,每畝魚池(按1米水深計)每天用新鮮血4公斤與豆渣拌和后全池潑灑投喂,連續(xù)投喂5天。
(4)大水面放養(yǎng)的魚種,可利用錨頭鳋病后免疫期長達一年以上的特點,在大水面放養(yǎng)具有免疫力的魚種,以控制大水面錨頭鳋病。
編輯:龍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