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鯔魚是淡水池塘養殖的一種優良的搭配養殖魚類。2004年我縣開始進行鯔魚、河蟹、草魚池塘混養技術示范,經兩年的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一、池塘條件及防逃設施
1.池塘條件 池塘面積5-10畝為宜,池底淤泥厚如超過10厘米,應進行清淤,每畝用茶餅15-20千克或用生石灰100-150千克進行消毒除害。在清塘消毒后,讓陽光曝曬數天,翻動底泥后再曝曬10天,即可注入新水,在進水前必須施足基肥,每畝施發酵糞肥250—500千克,在注水口用塑料網攔住,防止野雜魚入池。每畝水面投放500千克左右的鮮活螺螄,讓蟹自由采食,在池塘中移栽適量水草,如水花生、水浮萍等,占池面的1/3左右。每塘安裝1-2臺3千瓦的增氧機。配備一臺90瓦的自動投餌機。
2. 防逃設施 由于鯔龜游動迅速且善跳躍,在進排水口應設置高層圍網,用聚乙烯網設置,高1.6米,泥下0.4米,用竹竿固定,防止鯔魚外逃。河蟹防逃墻采用塑料薄膜設置,土上高70厘米,埋入地下50厘米,用竹竿支撐固定,四角成圓弧形,防止河蟹打堆逃走。
二、苗種放養
鯔魚苗種均為來源于我縣沿海的天然種苗,規格4厘米以上,由于捕撈和運輸中苗種易損傷,放養苗種要選擇體質健壯、鱗片完整、游動活潑正常的種苗。鯔魚苗種應經過—周淡化后再進入淡水池塘以提高成活率,放養前用5%的食鹽水浸浴8-10分鐘,每畝放養250—300尾。根據苗汛一般在1-4月放養;扣蟹規格為160—200只/千克,用25毫升/米3的福爾馬林消毒后入塘,每畝放500只;草魚規格為2—3尾/千克,每畝放80尾;白鰱規格為10—12尾/千克,每畝放200尾:花鰱規格為10—12尾/千克,每畝放50尾。
三、養殖管理
1.投喂 投喂餌料為草魚顆粒飼料,改人工投喂為自動投餌機定時投飼。整個養殖過程中,投喂飼料堅持做到“三看”和“四定”的原則。根據魚體大小在不同的季節靈活掌握投餌量。每天分兩次投餌,上午9~10時、下午3—5時,并按天氣變化情況而定,晴天多投,陰雨悶熱天少投;魚體活動正常多投,發病時少投。投餌量為“吃食魚”體重的2%一6%;根據塘內螺螄存塘多少及時補充螺螄,保證河蟹有充足的鮮活餌料。
2.池塘管理為了預防魚類浮頭和避免發生泛池,除了嚴格掌握投餌量外,在夏季炎熱天氣要及早開增氧機,堅持每天早晚巡塘2次,定期檢查和維修并加固防逃設施,尤其是雷雨、臺風季節,更應加強巡查,以便及時發現逃蟹。發現魚類活動異常,及時采取應急措施,注入新鮮水,開動增氧機。
3.病害防治 鯔魚比較常見的病是寄生蟲病和水霉病,但近來也發現出血病。寄生蟲主要是鲺和線蟲,侵襲魚體和腹腔引起死亡。水霉病常因魚體碰傷感染所致。每月定期用漂白粉、生石灰或菌毒消、百毒克進行水體消毒1次,適時注換新水,改善水體環境,保持水,質清新,防止病害發生。
四、效益分析
從老壩港墾區和里下河鄉鎮鯔魚混養塘口抽測,鯔魚成活率為90%,養殖一年尾重500-750克,每畝產量160千克以上,每千克市場價12-18元,每畝產值2000—3000元,扣除部分:暈:魚顆粒飼料及種苗成本,較沒有混養鯔魚前每畝增收1000元以上。
五、小結
1.鯔魚食物鏈短,主要以腐殖質、沉積的有機碎屑、附生藻類及小型動物為食,在淡水池塘中它可以充分地攝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其他水生動物的殘餌,如草魚吃剩的顆粒料,改善水質,起到“清道夫”的作用。由于水質的改善,草魚和蟹不易生病,降低了用藥成本,生產的水產品更符合無公害水產品的要求。
2.鯔魚苗經人工捕撈淡化后投放淡水魚塘與淡水魚類搭配混養,不影響原有魚塘家魚養殖產量,只需適時投放魚苗,加固防逃設施,與原來一樣管理便可。
3. 當年生鯔魚苗規格較小,年增重有限,鯔魚苗應開展專塘培育,以提高來年苗種的規格,增加成魚尾重和畝產量。
南方漁網編輯:李容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