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幾年我區在主養銀鯽的水域中,有不少養殖水發生了鯽魚“肝膽綜合癥”,該病死亡率高且難以診治,給養殖戶造成較大經濟損失。我們在診治過程中,初步探查了該病的致病因、發病過程及綜合防治的方法現總結如下:
一、發病癥狀及過程。發病初期池中病魚漂游池邊,反應遲鈍,食量減少; 目測病兔的體表無明顯病狀僅有少部分的眼球及眼眶發紅,鰓絲腫脹;鏡檢也無寄生蟲感染:經解剖發現,腸道無食,肝臟腫脹呈粉紅色或淡白色,嚴重的肝臟呈糜散狀與腸粘膜及脂肪粘連在一起,充塞于胸腔,膽囊腫大呈紫色,腹水嚴重,有的腎臟也出現異狀。發病一周后出現死魚,死魚可持續數周,死亡率可達20%一30%,嚴重的塘口死亡率高達50%以上。
二、致病原因。該病一般發生在高密度精養池塘,且都是投喂的配合飼料,經調查分析其致病的因素主要有:①水質因素,發病塘口水質較肥,透明度都在25厘米以下,經檢測水中的氨氮大多在0.2毫克/升以上,pH菹的日差變幅較大。這是由于高密度精養池投餌多,水質過肥,池水中氨氮及亞硝酸鹽長時間偏高,影響到魚的正常生理代謝活動,甚至會對魚體的某些組織器官造成損傷,使魚體的抵抗力下降,這就是使魚致病的外在條件或誘發因子。②飼料因素,發病塘口大多是投喂顆粒餌料,可導致發病的成因有:一是投喂了變質飼料,致使魚體組織器官誘發該病;二是某些飼料廠家為了盡量降低餌料系數,在飼料中添加了過量促生長的化學劑而使魚發生此病。③池中重金屬含量偏高,有些池塘的底質土壤或水源中含有汞、鎘、鉛、鉻、銅等重金屬較高,使魚體中重金屬積累過高,也可能誘發此病。
三、綜合預防。該病的致病因子多而復雜,有可能是一種或多種因素作用所致,發病后癥狀嚴重,一旦發病,靠藥物難以奏效。因此該病的綜合預防就顯得十分重要。其預防的措施有:①徹底清塘消毒,加強水質管理。在平時的管理中,要通過注排水、增氧、水質改良等多項措施,使魚類生長在適宜的水質環境中。②合理調整放養密度,對高產塘口可通過輪捕輪放的方法盡量降低池中載魚量。③堅持“四定”投餌,要選購信譽好的正規廠家飼料,堅決不投喂霉變飼料。④藥物預防,定期在飼料中適量添加Vc,及護肝類藥物,以調節魚體的生長代謝功能,增強魚體的抗病力。
四、對癥治療。發生該病后,切忌病急亂投醫,用殺蟲劑、殺菌劑對該病無效,而且會使水質惡化而加重病情。其針對性的診治方法是:①全池潑灑聚維酮碘、季胺鹽絡合碘、碘三氧、二氧化氯等藥物(任選一種),隔三天再復用一遍,其用量因各種藥劑的含量不同而異,具體見藥物說明書;②內服藥是在飼料中同時添加2‰的三黃粉、1‰的Vc、2‰的保肝護肝類藥物,連續服用5—7天為一個療程。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