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將孵化用沙按要求堆積在室內進行甲魚苗人工孵化,既可進行多達數萬只苗的孵化,也可進行數十數百只苗的孵化,規模可大可小;同時不需固定設施投入,經濟實用、便于管理、操作簡單、孵化率高。據筆者試驗,這種方法孵化甲魚出殼率達95%以上。有關注意事項如下:
一、合理選用孵化用沙
選用沙的粗細與孵化的濕度、通氣條件相目關聯,如果沙子太粗(粒徑1毫米以上),雖然與卵接觸的沙環境通氣性好,但保水性差;如果沙子太細(粒徑小于0.1毫米),雖然保水性好,但通氣差、易板結,造成卵內閉氣死亡。實踐證明,選用粒徑0.5—0.6毫米的沙子最為理想。選沙時如果沙大小不勻可用鐵紗或尼龍網片做成的篩子過篩。
二、搞好沙的清洗和消毒
將選好的沙放入盆中,加清水攪拌,倒去泥水,如此反復多次,洗凈沙中的泥土。把干凈沙倒入20克/米3漂白粉液中浸泡2天殺菌消毒,再把沙濾出,用冷開水漂洗除去所含藥物,曬干備用。但也司—將所選沙清洗:千凈后,直接鋪開在水泥地上曝曬2—3天再使用,這樣較簡便。
三、科學調配濕沙
用冷開水將備用的沙子調勻到適宜的含水量待用。甲魚卵抗低濕度的能力較強,而抗高濕度的能力較差。沙子含水量以5%一15%為宜。檢查含水量是否合理的最簡單又是最保險的二亡法標準:手握調好的沙子成團,自然落地后沙團散開,甚至握沙成團,松手稍散,證明濕度適宜,可以使用。否則必須重新調配。
四、沙畦的鋪設方法
將調配好的濕沙平鋪在地面上,堆成似菜地狀的長方形,寬度60~70厘米,長度按房間的大小形狀和孵化量決定,沙的深度20—25厘米,沙畦的四周用木板擋沙,沙面用木條刮平,并且要求四周木板沿高出沙面10厘米以上,以防出殼的小甲魚逃跑。
五、精心選擇受精卵
甲魚卵產出后呈乳白色,不透明,球形,直徑約為1.52厘米,重3—6克。從產卵沙床選卵時要檢查是否受精。判斷方法是將卵對著光強處,若卵的一端有白色圓圈(該端稱動物極),說明已受精。如未受精,應保持原位重新放回沙床,24小時后再檢查,或者將卵取出單獨放置,如24小時后出現白色圓圈,再把它歸入受精卵進行孵化,否則應剔除。
六、細心排放受精卵
將精心挑選好的受精卵動物極朝正上方,每個水平間隔一指寬左右輕輕放穩在刮平的沙平面上。排好卵后,再在卵上蓋一層已調好裝箱的沙子,厚度高出卵表面2—3厘米,再刮平。排卵時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動物極一定要朝上,否則影響胚胎發育或出殼甲魚不能順利鉆出死亡;第二,不同時間分批排的卵,要分別做好標記,以便觀察和管理;第三,沿四周木板的沙易于干燥,排卵時不宜靠邊太近。
七、保持沙畦合適的溫度
孵化期的最佳沙溫是30℃。為了保持最佳溫度,夏季氣溫高的晴天,要打開門窗通風降溫;氣溫低時,關好門窗保溫。江南一帶,甲魚6—8月產卵,7月份為高峰,這時室內氣溫一般不會高于35℃,也不低于24℃,很適宜卵在自然條件下人工孵化。如果到孵化后期氣溫低也可在室內安裝大功率的電燈泡進行簡易加溫孵化。
八、保持沙畦適宜的濕度
即保持整個孵化沙層濕度在5%一15%。暑熱晴天氣溫高,水份蒸發快,如沙面仍呈濕潤狀,可不灑水;如果靠近卵的沙子干燥甚至發白,可用手沾冷開水灑于沙面,幾分鐘后,拌動表層沙,使濕度均勻,又防板結影響通氣。但灑水切不可多,檢驗標準和方法同前所述。拌動沙時要特別小心,不要振動下面的卵,以免影響胚胎發育。
九、孵化出苗管理
30℃左右,卵排放后5—8天,白圓圈擴大到中線稍下,10—12天時植物極(與動物極相對端)呈粉紅色,此時稚甲魚已形成,26—30天在植物極可見略有黑色胚胎,33天以后整個卵變為白色,分不清動植物極。所以從卵的外觀基本上可以預測稚甲龜出殼時間,當然為了穩當,一般孵化35天后,就將2個較大的平底容器埋于沙畦的兩個對角的沙中,容器上口緣與沙面相平或稍低,而容器中也放2—3厘米厚的細沙,加水面又高出容器中細沙面約5厘米。稚甲魚出殼后,因天生的向水性而爬入容器中休息。如果稚甲魚出殼后找不到水,就會被干死。在出苗少的的‘候每天在容器中取苗一次,而出苗高峰期每天要取苗2—3次,以免容器中的苗太多太擁擠造成互相傷害。
南方漁網編輯:李容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