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測水溫定投餌量
魚類屬變溫動物,其消化攝食強度與水溫有關。而魚類發病率也往往與魚類攝食強度緊密相聯。一般說,在適溫范圍(7~32℃)內,水溫越高,魚的攝食量越大。為此,必須根據全年水溫升降規律來嚴格確定日投飼量,使魚吃好,長好,少生病。其具體方法:早春時節,當水溫上升到6℃以上時,每天投喂1次,每次喂量開始為當天存塘草魚、鳊魚等魚體重的3%~5%,然后逐漸增加,以防投喂過量造成魚類消化障礙而引起魚類腸炎等疾病。4月份以后,當水溫上升到15~20℃時,投喂量可增加到當月存塘草魚、鳊魚重的50%;7~9月份,當水溫上升到25℃時,日投喂量可穩定為存塘草魚、鳊魚重的80%。以后隨著水溫下降,投喂量也相應減少。在整個投喂過程中,一定要按“四定”投餌法進行。
二、測水透明度定施肥量
池塘養魚最適宜水體透明度為25~30厘米。透明度過低,說明水中肥料過多,光照能力降低,溶氧減少,這時魚對飼料的消化力降低,抗病能力減弱,此時即應減少施肥量或立即停止施肥;如水體透明度過大,說明水中肥料缺乏,浮游生物過少,塘中鰱魚、鳙魚等肥水魚因缺餌而生長緩慢,抗病力減弱,這時要多施些肥料,一般每5~7天施1次,每次每畝施腐熟有機肥50~80公斤或化肥2~4公斤。在施肥過程中,一定要做到有機肥與化肥交替使用,而且有機肥需經過發酵腐熟,化肥要氮、磷、鉀搭配施。
三、測水pH值調節酸堿度
魚類適宜生長在中性或微堿性的水體中,但由于魚塘經常因有機質存量大,水質常呈現酸性,因此,魚塘水體要經常進行檢測,并及時調節水的酸堿度。其具體方法:常年放魚,水深1米,每畝用生石灰20~25公斤,溶解后全塘潑灑,每半月1次,經測試后再施,這樣,能使魚處在最佳的生長水域環境中。但須注意:當pH值高于8.5時不利于魚類生長,pH值超過10或低于4.5時就會引起死魚。
四、測水中溶解氧定投餌量
溶氧不僅是魚類賴以生存的首要條件,而且水中含氧量多少對魚類的攝食率、飼料利用率和魚體增重率有很大影響。因而適宜的溶氧指標不能以魚類是否浮頭為標準,而應以保證魚類食欲旺盛等正常生理需要為度。雖然魚池中過飽和氧對魚類一般沒有什么危害,但在飽和度很高時會引起魚類發生氣泡病(主要是魚苗階段),溶氧過低會引起魚類浮頭和泛塘。因此,必須科學測定,指導投餌。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