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病癥表現及流行情況
病魚背鰭、胸鰭、尾鰭、尾柄肉眼可見成叢的菌絲,好似棉絮,呈白色或灰白色。隨著病變部位面積的擴大,魚游動緩慢,離群獨游,食欲減退,最后瘦弱死亡。此病在水溫18℃以下,秋末、冬季和春季最為流行,在我省,尤其是苗種階段更容易發生。
二、發病原因
1.月鱧由養殖池轉入越冬池過程中造成的魚體表損傷,感染霉菌而引發此病。
2.由于冬季水溫低,環境條件不能滿足月鱧的生活要求,月鱧集群于池角,造成互相摩擦、擠傷,從而導致霉菌侵入受傷部位,吸收魚體內的養料,由內向外長出菌絲,并迅速發展、擴大成肉眼可見的絮狀物體。病魚在染病初期,肉眼看不見病癥,不易被人們發現。當肉眼能看見時,菌體己進入魚體損傷部位,并深入肌肉蔓延擴展。由于霉菌侵入機體,產生大量蛋白質分解酶,病變部位在酶的作用下,分解魚體組織中的蛋白,使魚體受到刺激,分泌大量粘液。病魚焦躁不安,病變部位魚體組織壞死,食欲減退,最終死亡。
三、治療方法
1.浸洗法:食鹽和小蘇打400毫克/升溶液浸洗5分鐘。
2.全池潑灑:食鹽和小蘇打40毫克/升溶液全池潑灑,連續一周。對病情嚴重池塘需要進行多個療程。
四、治療方法測試
在我省養殖基地越冬池發生月鱧水霉病時,我們對池中的月鱧進行治療的同時,也分別取樣數組,每組取 10尾病魚,并將病魚放入能裝10升水的玻璃容器中,進行室內觀察治療。選用多種藥物進行治療方法的比較測試,有食鹽和小蘇打合劑40毫克/升、高錳酸鉀1毫克/升。治療結果:食鹽和小蘇打混合溶液治療月鱧水霉病效果較為理想。在本次室內測試過程中,試驗的10尾病魚沒有出現死亡現象。治療第二天起,病變部位病原體受到抑制,病情逐漸得到控制和穩定,數天后,霉菌開始脫落,病情好轉,而后達到痊愈。
五、小結與討論
1.對養殖魚類發生水霉病不可忽視。魚一旦發生此病,魚體受到霉菌嚴重侵害,造成病變部位機體組織壞死,很難治愈,死亡率高。這會給養殖者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所以,對水霉病的預防工作應引起養殖者足夠的重視。
2.改善月鱧魚池的環境條件。在冬季,月鱧的活動量小,集群于池角,說明月鱧不適合這樣的環境條件。因此,在人工池塘養殖月鱧的過程中,應模仿月鱧在自然條件下的生活習性,滿足月鱧對棲息環境和生存的基本需要。才能使養殖者不致于蒙受因病害帶來的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3.通過對月鱧水霉病的治療,說明食鹽和小蘇打合劑對治療月鱧水霉病具有一定療效,是可取的治療方法之一。
4.采用外用和內服方法治療月鱧水霉病。在月鱧能攝食的情況下,在飼料里加適量的人或畜用的治療真菌的藥物投喂,治療效果更好。
5.加溫治療水霉病。水霉病病原體是一種真菌,氣溫在18℃以下,特別適宜這種真菌的生長。因此,可采用升溫的方法治療水霉病,當溫度升高到18℃以上,水霉病病原體會受到抑制,真菌逐漸脫落,并消除。
6.提前用食鹽和小蘇打合劑進行全池潑灑,可預防水霉病的發生。
7.食鹽和小蘇打在市場上容易購買,用后不會出現藥物殘留,也不會造成水質污染。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