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基本屬性
梭鱸,學名是Lucioperca lucioperca,英文名稱是Pikeperch,俗稱無
它屬于淡水,魚綱,經濟魚類。從生物學角度屬于屬鱸形目(Peicformes)鱸科(Percidao)。
它原產和廣泛分布于咸海、里海和亞速海各水域。
生物學特性
梭鱸俗稱十道黑。體呈梭形,頭小、吻尖,口前位,口裂較大。上下頜均具尖齒。眼位于頭部兩側,稍有突出。鼻孔左右各一,內有隔膜分為前后兩鼻孔。梭鱸體灰黃色,背部青灰色,腹部具淡黃色、黃白色或淡青色色調,體被細密櫛鱗,梭鱸各鰭均呈淡黃色,背鰭和尾鰭鰭條之間可見數列暗斑。背鰭較長,尾鰭為分叉的正型尾,尾鰭鰭條11-13個。腹鰭在胸部稍后于胸鰭。梭鱸口腔后連接狹窄的咽部。胃膨大,下接5-6個幽門垂。腸盤于腹腔,其上布有脂肪,腹腔膜呈灰白色。鰾壁厚、無管為一室。心臟為一房一室。腎緊貼于背底部兩側。
生活習性
梭鱸多棲息于淡水水域或海水中的淡化水域。喜在水質清新、透明度高且有微流水的環境中生活,梭鱸屬中下層魚類,生存溫度為0-31℃,水中PH值以7.4-8.2為佳。該魚在湖泊或河流中多以低背小雜魚為食,攝食種類與其生存環境和餌料魚體型、規格有關,一般以捕食占自身體長20%-30%的低背餌料魚為主,梭鱸魚苗的開口餌料是輪蟲、無節幼蟲等,隨后食性轉為大型蚤類、水蚯蚓、水生昆蟲和小魚苗,處于饑餓狀態下的梭鱸魚苗可吞食占自身體長2/3的同類小型個體
繁育方法
1. 苗種培育: 在養殖池塘中,可利用其中的小雜魚培育梭鱸魚種,既解決了梭鱸魚種的培育問題,同時也起到了改善池塘養殖條件和變低質魚為高檔魚的作用。具體方法為:于放苗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并施用發酵雞糞。在整個養殖過程中,根據梭鱸魚苗的需要,餌料池適時注水和追肥培養浮游動物,以保證梭鱸魚苗對活餌的需求。自魚苗下塘到魚種出塘,每天從餌料池撈取浮游動物投放梭鱸魚苗池。日喂一次,其間投喂其他魚苗。梭鱸魚種放養數量是根據各養殖池中餌料魚的多少而定,在養殖過程中對餌料魚不足的池塘進行補放。池塘投喂顆粒飼料,加快野雜魚的生長繁殖,更好地滿足梭鱸魚種的需求。同時注意采用池塘加入新水和采取機械增氧的辦法,以保證梭鱸魚苗良好的生活環境。
2.成魚養殖: 梭鱸可與青、草、鰱、鳙、鯉、鯽等進行套養,魚種放養規格除鯽魚50克/尾以上外其它都在100克/尾以上,草魚200克/尾重以上。成魚養殖池在秋放和春放魚種時,都存在麥穗、小泥鰍等野雜魚,以及春秋各池清塘轉入的野雜魚,可作為梭鱸魚種的餌料。
養殖方法
梭鱸的性成熟年齡在自然水域中雌性4-5齡,雄性3-4齡。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雌性3-4齡、雄性2-3齡。產卵時間及水溫各地略有差異,在俄羅斯為4月上旬-5月下旬,多集中在4月下旬-5月上旬,其中第聶伯河水系為9-15℃,頓河水系為12-13℃,伏爾加河水系為6-10℃。在我國新疆額爾齊斯河水系梭鱸繁殖時間為5月-6月,多在5月份,繁殖水溫8-12℃。北京地區為4月份,繁殖水溫12-14℃。梭鱸不同于其它養殖魚類,在生殖季節親魚的副性征不太明顯,鑒別雌雄和選擇親魚的方法為:雌魚背部和體側色澤淡黃、腹部發白,成熟好的生殖孔紅腫突出。雄魚背部和體側呈灰色、腹部淡灰色,成熟好的輕壓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繁殖季節雄魚用鰭條和身體將雜草、碎石等物集中,圍成直徑相當于體長2倍的產卵巢,然后將靠近的雌魚趕進魚巢進行繁殖,產卵后雌魚離去,雄魚護巢。雄魚用鰭條不斷地扇動形成水流,以保持魚巢清潔和增加溶氧,并趕走接近魚巢的敵害。在人工繁殖試驗中測定,尾重1000-4500克的雌性親魚懷卵量為8-12萬粒,尾重3500-4500克的雌性親魚懷卵量為40-60萬粒,相對懷卵量每千克為8-15萬粒。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