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李法明,45歲,當過兵,跑過運輸。1999年底,承包了170畝廢棄磚窯廠養殖革胡子鯰魚,年產革胡子鯰魚30多萬公斤,年純收入在30萬元以上。如今,他又養起了觀賞魚。
車行過一條土路,一大片魚塘豁然呈現在眼前。11月19日上午,記者來到廣饒縣廣饒鎮皂戶李村。和煦的陽光下,水面上不時可見鯰魚黑黑的鰭背。渾身泥水的李法明正在大棚內緊張地忙碌著。博興的一個老客戶來買魚,由于人手不夠,一向不下水的妻子也挽起了袖子打個下手。池子里的水已經全部抽干,只剩下半池子黝黑的鯰魚。
李法明身材魁梧,皮膚黝黑,笑起來一副憨厚的樣子。就是這個外表憨厚的農民,最近幾年成了廣饒縣有名的“鯰魚王”。
送貨途中覓商機上個世紀
80年代中期,從部隊復員后,李法明回到家鄉在縣城一個機關單位當起了司機。沒過幾年,李法明辭職回家又成了一個農民。
但李法明并沒有像父親一樣拿起鋤頭下地,而是發揮自己會開車的特長,貸款買來了輛農用車,專門跑運輸。1999年的一天,他到天津送魚飼料,發現天津的革胡子鯰魚賣到6.5元一斤,回來一打聽,廣饒的價格只有4.5元。在廣饒養魚,拿到天津去賣,不就能賺很大一筆嗎?這個想法讓李法明興奮起來。他把想法和縣海洋與漁業局的有關同志一說,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局長燕萍東,為了幫助李法明養魚,還帶他到外地參觀學習。
皂戶李村北面是一片廢棄了很久的磚窯廠,由于燒磚取土,挖得溝壑縱橫,雜草叢生,一到雨天,坑塘就成了蚊蟲孳生的臭水塘。當時鎮上正發愁怎么開發這片土地,一聽李法明要承包養魚,很爽快地答應下來。每畝地240元,合同一簽10年。
2000年夏天,李法明從壽光進了第一批魚苗。李法明回想起當時放魚苗的情形說:“魚苗放進池塘,心里一下子寬敞起來。感覺這就是希望,這就是我的開始!”辛辛苦苦4個月很快過去,在李法明夫妻倆精心喂養下,小小魚苗長成了活蹦亂跳的大魚。靠朋友的幫助,2萬公斤魚沒費多少功夫就找到了買主。等賣完最后一車魚,李法明一算:純賺4萬元。
第一看魚,第二看報李法明說:“養魚需要的是技術,賣魚需要的是信息。技術和信息一樣也不能少!”在他家里,記者看到《農村大眾》、《山東水產》、《齊魯漁業》等六七種報刊。李法明的妻子說:“他啊,只要在家,必做的兩件事一是去塘里看魚,二是待在屋里看報。”
常年的讀書看報,讓李法明的眼界比大伙更開闊,頭腦也更靈活。在別的地方用來種菜的塑料大棚,在李法明這里成了養魚的好場所。原來,一次他去壽光進魚苗的時候,發現魚苗被放進了一個原來種菜用的塑料大棚。那個老板解釋:“革胡子鯰魚怕冷,小魚苗更怕冷,低于6攝氏度就活不了了。大棚內溫度高,放在這里暫養多久都沒問題。”
魚苗老板的一番話啟發了李法明。10月下旬,天氣變涼水溫下降的時候,李法明就把池塘內的魚都轉移到大棚內。一直暫養到春節前后再賣,而這時正是市場上鯰魚價格最貴的時候。這一年,李法明的腰包明顯地比往年鼓了不少。
如今,李法明已是當地響當當的鯰魚專家。在他帶動下,皂戶李村已經有十五六戶大棚改養革胡子鯰魚了。
養了鯰魚養金魚每年冬天來臨之前,李法明把露天池塘里的鯰魚轉移到大棚暫養后,一直到來年6月份,魚塘里都是空閑的。如果此期間能把魚塘利用起來,那該多好啊。從前年開始,李法明就琢磨這個事兒。在上網看報的過程中,李法明發現觀賞魚正越來越受市場歡迎。聯想到自己的魚塘,能不能利用空閑期間養觀賞魚?
李法明把這個想法趕緊和縣海洋與漁業局的同志們進行溝通,技術人員完全贊同,而且還告訴一個令他更高興的消息。原來,養完鯰魚的池塘里不久就會生出一種小紅蟲子,這種不夠鯰魚塞牙縫的小生物,留在池塘內鯰魚根本不屑一顧,然而卻是一些觀賞魚的絕好佳肴。如果捕完鯰魚后放上觀賞魚,不僅可以解決魚塘小紅蟲孳生的問題,還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今年5月份,李法明專門拿出一個池塘作實驗,從濟南購進了30萬尾魚苗,有金魚、熱帶魚、金鯉魚等五六個品種。和鯰魚比起來,養觀賞魚省心,也省飼料。現在最大的金鯉魚已經長到二兩多了。這些觀賞魚明年6月份之前就要全部賣掉,騰出魚塘接著養鯰魚。
站在池塘邊,看著水中各色漂亮的魚兒游來游去,李法明的臉上露出了笑容。他很有信心地說:“觀賞魚是一個正在升溫的大市場,值得好好去開發!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