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寧夏地區,在自然條件下5月中下旬以后才能生產出適宜放養的烏仔魚苗,這使得當年魚種規格小,越冬成活率低。近年來,鯉魚生產者常從南方空運烏仔魚苗以改變這一現狀,但空運魚苗成本高,而且很易隨魚苗帶入病菌。筆者于2004年3~4月開展了鯉魚早春人工繁殖試驗,以達到魚苗早放、增產增收的目的。
一、材料與方法
1.親魚培育及選擇
(1)培育池。培育池面積為8畝,皆為東西走向的長方形塑料大棚,池底淤泥10~15厘米,池深2.0米,水深1.2米,注排水方便。放養前用生石灰干法清塘,施生石灰100~150千克/畝。
(2)親魚來源。親魚是本所人工繁殖飼養2~8年,體重1.0~4.0千克,體質健壯的鯉魚。總計875尾,其中雌魚575尾,雄魚300尾。
(3)親魚的飼養管理。親魚于2月20日放入培育池,放養密度為50~80尾/畝,水深1.2米,每天投喂精飼料(麥芽,谷芽及餅類等)1~2次,投喂量為魚體重的5%~10%。經過30天的強化培育,親魚性腺發育良好。
(4)親魚選擇。選擇個體發育良好,魚體無傷,體表光滑且活動正常的1~3千克的個體為親魚。雌魚腹部大而柔軟,仰視可見有明顯的卵巢輪廓,手摸有彈性感覺。雄魚腹部明顯比雌魚小(表1)。
表1 生殖季節鯉親魚的雌雄鑒別
性別 | 體 形 | 腹 部 | 胸 腹 鰭 | 生 殖 孔
雌性 | 背高,體寬,頭小 | 成熟時膨大柔軟而成囊圓形 | 胸鰭沒有或有很少珠星(追星) | 肛門和生殖孔略紅腫,凸出
雄性 | 體狹長,頭較大 | 成熟時輕壓有精液流出 | 胸腹鰭和鰓蓋有珠星,手摸有粗糙感 | 肛門、生殖孔略凹下,紅腫,輕壓腹部有精液外流,生殖孔較小
2.人工催產及孵化
(1)人工催產。催產池為3.8米×3.1米×1.2米的標準水泥池,水深50~60厘米。水源為黃河水,采用曝氣增氧,暖氣調溫,繁殖期水溫為22~26℃。
催產劑選用DOM+LRH-A2,采取體腔一次注射的方法,注射劑量為(3毫克DOM+10微克LRH-A2)/千克 (催產劑量按每千克雌魚計算,雄魚減半),注射方法是將針頭朝魚胸鰭內側向前并和魚體表面成45~60度角插入體腔,徐徐注入藥液,針頭不能刺入過深(約刺入0.8~1.0厘米),以免刺傷內臟。
(2)人工授精。采用干法授精,將發情到高潮或到了預計發情產卵時間的親魚捕出,一人抱住魚,頭向上尾向下并用手按住生殖孔(以免卵流入水中),另一人握尾柄并用毛巾將魚體腹部擦干,隨后用手柔和地擠壓腹部(先后部,后前部),使卵流入事先準備好的瓷盆中(注意不要帶入水,因為卵遇水膨脹后,受精率降低),然后將雄魚精液擠于魚卵上,用手均勻攪動1分鐘左右,使卵全部受精。如此重復直至采完卵為止。采卵同時,根據卵重估算產卵量(盛卵盆放在電子天平上,每次加入的卵重可從增重量得知)。
(3)脫粘、流水孵化。先將細泥土與水混合成泥漿水,用稀眼網箱(40目)過濾,濃度像米湯水,倒入大瓷盆中,然后一人用雙手不斷翻動泥漿水,另一人每次、將少量受精卵倒入手中,置于泥漿水中振蕩幾下,將卵散開在泥漿水中去粘。待卵全部撒完后,繼續翻動水1~2分鐘,再將泥漿水連同受精卵一起倒入網箱,用凈水洗去泥漿,篩出卵粒放入1/1500亞甲基藍水溶液消毒半分鐘,過數后放入孵化環道流水孵化。每立方水體可放卵約80萬粒,流速以卵粒輕微翻動為度。孵化過程中從環道取卵100粒檢查受精率。待仔魚孵出后,取樣記數計算孵化率。
3.人工育苗
(1)培育前期。魚苗入塘前放干塘水,清塘(用115千克/畝生石灰)。魚苗下塘前10天左右,注水50~70厘米,注水時用紗網過濾,避免水生昆蟲、野雜魚、劍水蚤等進入池塘。要肥水下塘,在放魚苗前一周施發酵畜肥305千克/畝,一周后水色變為茶色放苗,放養密度為12萬~15萬尾/畝。
(2)培育期。經過5~6天孵化出魚苗,初孵仔魚全長3.2~4.3毫米,體彎曲,卵黃囊大,呈梨形。常側臥環道邊緣。孵出2~3天后就能夠平游并開始攝食,應先投喂熟雞蛋黃(10萬尾苗投一個雞蛋黃)。一部分作為水花出售,一部分下塘進行烏仔培育。下塘后逐漸加水深至1.5米左右,采用施肥和豆漿綜合飼養法。平均每天投喂3~4千克的黃豆漿,一周后增加到5~6千克或根據水色適當調節用量。定期取仔魚進行檢查,防止病蟲害發生。
二、試驗結果
1.親魚培育效果
本試驗飼養親魚875尾,雌魚575尾,其中有114尾為半產,其余全產,產卵率80.18%。有效繁殖力(產卵量/親魚總體重)為49粒/克體重。
2.孵化率
整個早繁期間共催產3批,孵化出仔魚5094萬尾。多次孵化結果顯示:第二批比第一、三批試驗的孵化率分別降低了15.38%、7.18%。這是因為第一次孵化完接著第二次孵化,環道中卵產生的孵化酶沒有完全消失導致少量卵過早破膜。
3.魚苗培育成活率
三次試驗累計培育出體長19.87毫米魚苗共979萬尾,其中24毫米以上規格的達300多萬尾。水花成活率95.7%,烏仔成活率35%。
三、討論
1.本試驗結果表明,利用閑置塑料溫棚培育親魚,并采用人工增溫催產和孵化進行鯉魚早繁在北方是切實可行的。塑料溫棚在3月底便可達到適宜催產水溫(15℃以上),這樣可使催產時間比在自然條件下提前20多天。烏仔苗種也提前20天出塘,不晚于南方或略早于南方。據報道,投放鯉魚早期苗比投放晚期苗增產20%左右。所以,進行早繁魚苗生產可給寧夏地區的鯉魚養殖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2.本試驗根據寧夏早春天氣變化的預報,利用寒流前后的天氣變化規律,正確掌握鯉魚催產、孵化的時機,獲得了較好的效果。因此,掌握時機,適時采取成熟的卵子是提高受精率的關鍵。另外,水溫、水流是鯉魚在池塘條件下能自行產卵的重要影響因子,如果水溫適宜(16℃以上),在雌雄混養條件下,一旦突然沖入新水,便立即出現自產現象。因此在催產前半個月內嚴禁向池中注水。本試驗對親魚池水溫、水流控制達到了較佳范圍,因此在整個過程中沒有出現自產現象,保證了獲卵量。
3.疾病防治是整個早繁生產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環節。在孵化過程中,我們重點抓了水霉病的預防,提高了鯉魚的孵化率和仔魚成活率(春天水溫低于22℃,有利于水霉病的發生)。以下措施可有效預防水霉病的發生:對剛脫膜的仔魚,用1/1500的亞甲基藍水溶灣及時消毒,將仔魚與卵膜和死苗、雜物等用盆沉淀分離。
4.早繁的魚苗因寧夏地區5月上旬寒流較多,池水溫度下降到14℃,早繁苗常規魚池發塘成活率很低。本試驗放早苗曾幾次遭到低溫,增大當年魚種規格受到限制,早繁苗棚內發塘勢在必行,有條件的漁場建設一定規模大棚供早苗發塘非常必要。
5.本試驗測得的產卵量較低,尤其是第二批,第三批。主要是因為第二批親魚年齡小,初次產卵,生殖機能不夠旺盛,懷卵量、產卵量都不高,而且卵粒較小,第三批親魚是經產的,年齡較大,故鯉魚的繁殖以2~6齡親魚為佳,并要作好親魚培育工作。根據親魚培育后繁殖情況及水溫記錄,為親魚提供粗蛋白質32%的配合飼料,足以使親鯉發育成熟,其繁殖力與華南天然水域的鯉魚相當。
編輯:龍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