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在黃鱔疾病的防治中,中草藥具有其獨特的優勢,這是抗生素、化學抗菌藥無法比擬的。下面就介紹一下防治黃鱔常見疾病的中草藥以及它們的用量。
一、打印病
1.池中每5米’投放一只蟾蜍可用來預防。發病的鱔池,可取幾只剝去頭皮的蟾蜍,用繩系好,在池中來回拖幾趟,2~3月后,即有明顯好轉。
2.將五倍子研碎,用開水沖溶,全池遍灑,使池水中的藥濃度為4~10克/立方米。
3.第1天用漂白粉(與干黃土或細砂均勻拌合)全池潑灑,使池水中的藥濃度成1.5克/立方米;第2天用苦參煎劑(100克苦參加水2千克煮沸后,用慢火再熬),每50平方米用苦參8—11克,隔天重復1次,共3次為一療程。病情較輕者,一療程即可,嚴重者,需2—3療程,并可大大減少再感染可能性。
二、赤皮病
1.在鱔池泥埂上栽種辣蓼或菖蒲,可長期預防此病,效果很好。與打印病一樣也可用蟾蜍預防。
2.五倍子研碎,開水沖溶后,全池遍灑,使池水中的藥濃度成2—4克/立方米。
3.每50千克黃鱔,用辣蓼干粉500克、艾葉粉100克,制成藥餌投喂,每天1次,連續4天。
4.每50平方米水面用蓖麻鮮葉或嫩枝150~170克,扎成數小捆,插于多處泥埂中讓其腐爛,每次3—4天,連續2次。
5.每50平方米水面用新鮮馬尾松針葉150—200克研細,對水后濾汁全池潑灑。
三、白皮病
1.艾葉1千克,地虞子100克,蒼術150克,并頭草250克,百部50克,大黃30克,另加苯甲酸鈉20克,混合后以70℃溫水3千克浸泡,均勻擠藥汁于約30平方米的病鱔池中,并適當加高水位進行觀察,如健康鱔無較大反應,可留池水2—3天,再換水、換藥,一般2次可愈(該配方可擠藥汁2—3 次)。
2.五倍子研碎,用開水沖溶后,全池遍灑,使池水中的藥濃度成2~4克/立方米。
3.每50米’水面用博落回35~40克,搗爛后洗汁90—100克,加生石灰18~20克,調勻后,全池潑灑。
4.每50平方米水面用白頭翁13克,菖蒲25克,野菊花23克,馬尾松針56克混合后煎汁,全池潑灑。
四、水霉病
可在水霉病初期將五倍子研碎,用開水沖溶,濾渣后全池潑灑,使池水中藥濃度成4克/立方米。
五、腸炎病
1.每月投喂1—2個療程的大蒜,用量:每100千克黃鱔每天用大蒜頭500克(搗爛)或大蒜素2克、食鹽50克拌飼,分2次投喂,連投3天。
2.每50平方米水面用蓖麻鮮葉或嫩枝150~200克,扎成數小捆,插于泥埂中讓其自然腐爛,每次3~4天,連續2次。
3.每100千克黃鱔用鐵莧菜干品250克與水辣蓼干品250克混合加水煎煮2小時,拌餌投喂,每天1次,連續3天。
4.每50千克黃鱔用穿心蓮干品1千克或鮮草1.5千克,粉碎煎煮。用蠶蛹、干蛆或蚯躬I浸藥汁,晾干后投喂,每天1次,連續5—7天。
六、癤瘡病
五倍子研碎,開水沖溶,濾渣后全池潑灑,使池水中的藥濃度成2~4克/立方米。
七、棘頭蟲病
治療時可將苦楝樹根或果實2千克搗碎,加入1.5千克三氯甲烷液密封3天后過濾出浸出液,進行分餾,即獲得巖藻醣和茶酚等混合物,將此混合物拌人蚯蚓或蝸牛中飼喂病鱔,連續6天見效。
八、毛細線蟲病
1.發現后,治療時可采用秋水仙堿3克,毛菪堿1克,氨茶堿0.3克,藜蘆堿3克,生石灰100克,苯甲酸3克,用適量溫水浸泡7天后過濾浸出液,并于藥液中拌入2克漂白粉,即刻進行潑灑,該量可潑灑水面20米’左右,3次見效。
2.也可采用治療棘頭蟲病的方法。
以上治療所用的中草藥一般都可在藥鋪買到,并最好盡量做到因地希1j宜。同時在對癥施藥的同時還要注意以下一點:①在投喂藥餌之前,應先停喂1次或1天,而后再投喂。同時也可在飼料中適當添加引誘物(如蚯蚓、蝸牛等)。②潑灑藥物時,應先喂食后潑灑,禁止邊灑藥邊喂食。藥物要充分溶解,不易溶解的要充分攪拌或者加助溶劑,有藥渣時要用60目紗布過濾后使用。避免魚誤食中毒。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