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敵百蟲(C4H8O4Cl3P)屬有機磷酯類化合物,在魚病防治中具有高效、低毒、殘留量少、殘留時間較短等優點。從六十年代替代高效高殘留的有機氯農藥“六六六”以來,應用范圍日益擴大,對魚體內外寄生的吸蟲、線蟲、棘頭蟲,以及危害魚苗、魚卵的枝角類、撓足類、蚌鉤介幼蟲和水娛蚣等均有良好的療效,可以說為漁業生產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由于長期、反復使用敵百蟲,大多數寄生蟲已產生了嚴重的抗藥性,近年來敵百蟲的使用濃度是一升再升,引起養殖魚類中毒的事件是時有發生。為了安全合理的使用敵百蟲這一傳統藥物,本文對敵百蟲的毒性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合理使用敵百蟲的有效措施。
1.敵百蟲的毒理與毒性
1.1敵百蟲的毒理
敵百蟲對水生動物的殺滅作用是由于它的水解產物敵敵畏所致,這是膽堿酯酶抑制劑,使膽堿酯酶活性受到抑制,從而失去水解破壞乙酸膽堿的能力,進而使魚類、昆蟲、甲殼類神經失常中毒死亡。資料表明,魚類長期接觸低濃度的敵百蟲,不但直接抑制體內膽堿酯酶的活性,而且還會損害肝、腎及體內細胞的遺傳物質。因而敵百蟲在養魚生產上使用的安全問題尚需進一步觀察研究。因為該藥在活體內具有烷化效應,將在細胞內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DNA)上進行烷基化,使染色體變異,誘發畸形,導致突變的作用。此外,敵百蟲還能使魚體的周圍神經系統麻痹,發生遲發性神經病變。
2.2敵百蟲對水生動物的毒性
關于敵百蟲對水生動物的毒性,國內外已有不少這方面的研究,為敵百蟲的科學、合理使用積累了豐富的資料。一般情況下,敵百蟲對溫水性有鱗魚類的毒性最低,對三角帆蚌的毒性較低,對蝦類等甲殼動物的毒性最大。
2.敵百蟲的合理應用
2.1寄生蟲抗藥性及應對措施
2.1.1寄生蟲對敵百蟲的抗藥性
由于長期、反復使用敵百蟲,大多數寄生蟲已產生了嚴重的抗藥性。抗藥性的產生是由于施用藥物后,病蟲種群中的不敏感個體在中毒后只發生麻痹,會復蘇過來并繼續生存、繁殖,其所繁殖的后代基本上也是不敏感的,因而使不敏感的個體逐漸形成優勢而產生不敏感的種群,即稱抗藥性種群。抗藥性種群的形成也就意味著該病蟲已產生抗藥性,使施藥效果受到嚴重影響。對于一年內發生多世代的病蟲,如中華鳋、錨頭鳋、指環蟲、三代蟲等表現尤為明顯。對此也有人試著采用加大劑量或增加施藥率的辦法解決。由于魚類對敵百蟲的反應較弱,草、鰱、鯉魚96小時敵百蟲半致死濃度為80, 79, 146毫克/升。因此即使大劑量(1- 2毫克/升)使用敵百蟲也不會使養殖魚類死亡。近年來防治寄生蟲性魚病均采用含90%以上的敵百蟲晶體,比60年代用2.5%粉劑敵百蟲的實用有效量增加了20多倍,有的已超過30多倍,但是也只能得到短暫的效果,而且藥量必須逐步增加,否則無效。這樣的施藥結果,使病蟲的殘存不敏感個體數量減少了,但這些個體的耐藥力更強。它們繁殖的后代所形成的群體具有更強的抗藥性,最終使該藥物無效。
2.1.2應對措施
為了減少和避免寄生蟲對敵百蟲抗性的產生,提高敵百蟲在安全濃度范圍內的使用效果,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輪換用藥 防治寄生蟲性魚病,不要長期單用敵百蟲一種藥物,以便切斷病原體抗藥性種群的形成。
(2)聯合用藥 聯合用藥不僅能起到兼治病蟲害、增加藥效、降低成本,并且還有明顯克服和抑制抗藥性發展的作用。如:90%晶體敵百蟲和硫酸亞鐵合劑(0.5:0.2)0.25ppm防治鰱中華鳋與鲺的并發;90%晶體敵百蟲和面堿合劑(1:0.6) 0.25ppm可殺滅三代蟲、指環蟲。
(3)對敵百蟲進行增效 為增強敵百蟲的藥效,降低寄生蟲對其抗藥性,除嚴格掌握對癥用藥和認真用藥外,合理配伍增效劑也是提高療效的途徑之一。姜禮燔等(1996)就分別在無錫、常州、順德、洛陽、吉林市等一些漁區采用PHC增效過的敵百蟲進行了寄生蟲性魚病的防治,取得良好的中試效果。
2.2敵百蟲的合理應用
在魚病防治過程中如何合理使用敵百蟲,是漁業生產中普遍關心的問題。敵百蟲的合理使用主要注意如下幾點。
(1)使用敵百蟲防治寄生蟲性魚病,應依病原體對象及水質pH值不同而適當調整施藥量,在水體pH值為6.5-7時可略增加施藥量,pH值在8-9時可減少用藥量。
(2)為提高魚病防治效果,減少抗藥性,應輪換使用藥物。
(3)施用敵百蟲時,不得加入堿性物質或使用堿水洗滌,以防止形成毒性更大的甲氧基二氯乙烯磷酸物質,避免畜類及魚類中毒。
(4)敵百蟲原藥帶酸性,灑藥時最好不用金屬容器,以免腐蝕;如用金屬噴霧器,使用后,必須及時用清水洗凈。
編輯:龍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