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黃鱔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且有健身滋補之功效,因而深受消費者歡迎。隨著野生黃鱔資源的不斷減少,黃鱔的供應量已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特別在春節前后供需矛盾更為突出,價格也居高不下。池塘網箱養殖黃鱔打破了“黃鱔不離土”的傳統觀念,具有占地面積少,操作簡便,易捕撈,便于管理,經濟效益高等特點。為此,我所于2005年5月~12月在面積為10畝的3口池塘中開展池塘網箱養殖黃鱔,單箱產鱔魚63Kg,3.5 Kg/m2。現將主要技術總結如下:
1 池塘條件
3口池塘面積分別為3.0、3.4、3.6畝,水深可達1.5m,水源為南灣水庫水,水質良好,池塘進排水方便,水源充足。
2 網箱設置
采用敞開式網箱養殖,網箱用網眼密的聚乙烯無結節的網布縫制而成,規格為3m×6m×1.5m,網箱用鐵絲和木樁固定,在魚池兩邊打上鉚釘,用8#鐵絲連接起來,中間用木樁將鐵絲吊起,網箱用鉤子固定在鐵絲上,安裝時,網箱間距為50cm,網箱底距池底30cm左右,網箱間距為1~1.5m,每排相隔2~3m,這樣便于投鉺,也便于水體交換,10畝池塘共設置網箱135只,面積2430m2,網箱在黃鱔魚種入箱前10~15天下水。
3 水草移植
在網箱中放養水花生,水草面積占網箱面積的70%~80%,水花生在投放前洗凈,并用5%食鹽水浸泡10分鐘,以防止螞蝗等有害生物或蟲卵帶入網箱。
4 苗種放養
4.1 鱔種放養:鱔種主要來源與本地天然野生鱔種,以籠捕為主,購買是挑選無傷殘,體質健壯的鱔種,鱔種的體色最好為黃色夾雜有大斑點,體色為青黃色的次之,鱔種放養前用3%~4%的食鹽水浸泡10分鐘,在浸泡過程中,再次剔除受傷,體質衰弱的鱔苗,并進行大小分級,每m2放養鱔種1.5~2㎏,每只網箱放養30㎏鱔種。另外,每只網箱放養泥鰍1㎏,用于清除網箱中的剩餌。2005年5月8日`31日,135只網箱共放養鱔種4050㎏,平均規格25g。
4.2 配養魚放養:為調節水質,每畝池塘放養花白鰱魚種150尾,平均規格50g。
5 飼料投喂與馴化
鱔種入箱后3天不投喂,第4天開始投喂黃鱔喜食的蚯蚓,螺螄肉,小雜魚等。開始時,蚯蚓50%,螺螄肉30%,小雜魚20%,用攪肉機絞碎混合,捏成團塊狀定點投喂,投喂量為鱔體重的1%,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少蚯蚓和螺螄肉投喂量,增加小雜魚、黃鱔配合飼料的投喂量,最終至小雜魚占60%,螺螄肉占10%,配合飼料占30%。投喂開始在傍晚5~6時進行,飼料投喂在水草上,每只網箱固定在3~4個位置,開始每天一次,10天后投喂時間改在清晨6:00和傍晚7:00各一次。投喂量可逐漸增加到鱔魚體重的4%~10%,具體日投喂量主要是根據天氣、水溫、水質、黃鱔的活動情況靈活掌握,原則上一般以投喂后2個小時左右吃完為宜,每天吃剩的餌料要及時撈出。
6 日常管理
6.1 水質調控:水質控制是黃鱔養殖的重要環節,應根據水質情況及時換水,一般每半月或20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占池塘總水量的1/3,保持池水清新,水體透明度控制在15~20cm。
6.2 水草的管理:放養初期,當水草生長緩慢,可適當施用肥水寶或尿素促進生長;養殖過程中,當網箱中水草過密時,要及時撈出多余部分,為黃鱔的生長、棲息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6.3 防逃管理:網箱因質量或老鼠等敵害生物破壞,可能引起破箱,因此應堅持定期檢查網箱有無破損。平時除定期滅鼠外,還可根據黃鱔吃食情況,判斷是否破箱。遇到陰雨天要注意池塘水位變化,防止池水上漲或水花生生長過旺長出箱外發生逃逸現象。
6.4 病害防治:在黃鱔養殖過程中我們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除在鱔魚放養前15天,池塘每畝用生石灰150㎏進行徹底清塘外,養殖期間,5~10月份每半月用漂白粉或二氧化氯掛袋一次,每只網箱掛兩個袋,每袋放藥150g,每半月投喂添加抗菌素的藥餌9土霉素或蝗胺噻唑),用量為每50㎏黃鱔用藥0.5g,拌餌投喂,每天一次,每次3~5天,每半月投喂90%的晶體敵百蟲,用量為每100千克黃鱔5~10克,拌餌投喂,每天一次,每次3~5天.并結合調節水質,養殖期間每半月用生石灰全池潑灑,用量25㎏/畝。
7 結果
7.1 產量
經過近180天的養殖,到2005年12月25日,135只網箱共收獲鱔魚7245㎏(實際收獲115只,有20只網箱破損逃鱔,因為購買的部分網箱的網布質量差,為再生的聚乙烯),平均規格75 g/尾,最大規格150g,除去破損網箱外,平均單產63㎏/箱,折合3.5㎏/ m2,成活率達70%,最高箱單產達80㎏,最低箱單產47㎏。
7.2 效益
10畝網箱養鱔魚共投入208870元。其中,鱔種:60750元;魚藥:4000元;網箱:27000元;飼料:90120元;人員工資:24000元;其他:3000元(網箱按2年折舊)。收入:217350元;盈利:21980元;畝均盈利2190元。
8 小結和體會
8.1 提高鱔種放養成活率是網箱養鱔成功的第一步
目前黃鱔種苗主要來自于捕捉的野生苗,因此網箱養鱔魚首先要對所購買的鱔種來源了解清楚,要求鱔種必須是籠捕的,凡釣捕,電捕,藥捕及肛門泛紅色且患有腸炎病的鱔種不應購買。通過實踐我們認為,提高鱔種放養成功率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定戶收購,要求捕撈戶每天籠捕的黃鱔按一份黃鱔四份水的比例暫養,且起籠到暫養時間控制在一小時以內。二是當天收購,每天上午將捕撈戶當天捕撈的鱔種收購回來,且途中運輸時間不超過4小時。
8.2 鱔種的種類與放養規格
池塘網箱養鱔魚,鱔種的體色以黃色最好,即背側呈深黃色并帶有黑褐色斑的鱔苗,青黃色次之,灰色鱔不宜做鱔種。鱔種放養時除消毒外應逐步換水,且水溫溫差控制在2℃以內,鱔種放養規格以不低于25 g為宜,放養規格太小,當年養殖后上市規格太小,價位低,利潤少,有條件的可以適當提高鱔種的放養規格。鱔種放養時要求同一只箱一次性放足,同一網箱的鱔種規格力求一致,避免因規格不齊造成個體生長差異。
8.3 馴化要有耐心
黃鱔在野生環境下攝食習性為晝伏夜出,偏肉食性,喜食天然餌料。所以,在人工養殖情況下,馴食是一個很關鍵在環節。黃鱔的馴食需40天左右,因此要有足夠的耐心,逐步完成鱔魚攝食的轉換,使之形為條件反射。
8.4 病害防治
黃鱔病害防治是目前黃鱔養殖最關鍵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特別重視黃鱔的病害防治工作。防病的關鍵是保持良好的水質和投喂優量足的飼料,在發病季節及時用藥預防,以防為主,防重于治。黃鱔一旦得病,往往很難治療。
8.5 池塘網箱養殖鱔魚在把握好苗種、飼料、病害防治等各個環節后經濟效益相當可觀,不失為在當前池塘養殖效益普遍下滑在情況下,提高池塘養殖效益的一種新途徑。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