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胭脂魚俗稱黃排、粉排、火燒鳊等。近年來,由于胭脂魚池塘全人工:繁殖技術的成熟,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病害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幼魚不斷發生大規模的暴發性流行病,養殖者損失慘重,已成為制約胭脂魚養殖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對病魚用常規處理細菌性疾病的方法來治療基本上未見到效果,鏡檢也未發現寄生蟲,另外廣東養殖的幼魚也有此病發生,也未能準確斷定其致病機理。由于該病在四川、廣東等地均有暴發,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經濟損失,故急需找出導致該病暴發的原因,找到一種有效的防治方法,將養殖廣的損失降到最低。
一、癥狀
病魚離群獨游,游動緩慢,體色發黑,食欲減退,頭部、口腔、鰓蓋、眼睛和魚體兩側輕度充血。嚴重時,病魚厭食或不食,靜止不動或發生陣發性亂游、亂竄,最后衰竭而死。有的病魚頭部生出一個隆起的膿瘡;也有的病魚鰓絲腐爛,鰓上粘液增多;甚至有時肉眼看不出明顯癥狀時就死亡。
二、流行規律
①具明顯季節性,該病主要發生在5~9月高溫季節,尤以水溫持續在28℃以上及高溫季節后仍保持25℃以上時為嚴重。水溫降低后,該病的發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②該病發病急,發病率高,病情發展快,死亡率高。往往發病早期每口塘每天死亡十幾尾,2~3天內迅速增加至70~80尾,1個星期內可增至每天每口塘幾百尾、上千尾,甚至全軍覆沒,死亡率達95%以上:③病情反復;④細菌、寄生蟲、水環境突變以及藥物均可誘發或加劇病情。
三、病因分析
根據多方調查、總結,我們認為胭脂魚幼魚暴發病是因養殖密度過大、飼養管理不當、水質惡化、水溫過高、飼料不合理、用藥不慎、近親繁殖等因素造成,再加上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的并發,導致該病越發嚴重。
四、防治措施
1.如果池塘水質良好,應盡量不換水或少換水,并隨時注意調節水質。水質不良時,要經常加注新水,特別在高溫季節的6~9月份,每5~7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15~20厘米。如多次使用藥物,則需換水。天氣異常也要立即加水,并保持魚池水位的相對穩定。高溫、多雨季節,應合理利用增氧機,并定期潑灑生石灰、氯制劑、溴制劑等消毒藥物,并在消毒后使用光合細菌或微生態制劑調水。此外,病魚、死魚要及時深埋,發病時使用過的工具應消毒后再使用。
2.放養密度及搭配比例應根據池塘條件及技術水平等而定,合理的放養密度可以使水中氨氮減少,減少魚體得病的幾率。
3.由于該病在水溫高時病原菌繁殖特別快,以及病魚的營養不良引起體質虛弱,因此必須采用內服藥餌、外潑殺菌劑相結合的方法來治療。
內服藥可選擇磺胺-2,6-二甲氧嘧啶,每100千克飼料添加2~10克做成藥餌投喂,連喂4~6天,每天分上、下午2次投喂。也可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Vc、三黃粉、保肝藥等,以增強魚體抗病力。要注意投喂藥餌方法:如第1天殺蟲時,投餌量應比平時減少些,以保證魚第2天米吃藥餌。藥餌要撒得均勻,撒得開,保證病魚能夠吃到足夠的藥餌。
外用藥時,我們通過多次實踐證明,此暴發病不能照常規劑量用藥,需加大劑量1~2倍,全池潑灑聚維酮碘0.6~0.9克/立方米,連續施用3天,其間并兼搭使用殺蟲藥物和微生態制劑,病情逐步好轉。
在治病前,若魚體表有寄生蟲存在,應先殺死體表的寄生蟲。胭脂魚幼魚的體表及鰓上有寄生蟲且數量不是很多,尚不會直接引起幼魚死亡,但魚的鰓及皮膚被寄生蟲損傷后,就容易感染而患病,且病情較嚴重,再進行治療的效果也不理想。在治療期間及剛治好后不要大量換水、大量加水及拉網,以免給幼魚帶來刺激,引起應激反應加重病情或引起復發。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