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上海人喜歡吃黃鱔,市場需要量很大,因此,上海地區很重視黃鱔天然資源的保護和人工養殖技術的發展。
上海地區的黃鱔池長3米,寬1.5米,半地下式。池底,池壁抹黃砂、水泥,使之不漏水,在距池底50厘米和70厘米池壁上,設兩個排水孔,分別做為穩定和排放池水用。池底鋪泥土,還鋪入一定數量的畜糞和農家堆肥。泥肥之比為8:1,混合后堆放在池中,混合土的厚度約為50厘米,然后加適量水攪和,讓混合土在池中充分發酵,促使水生昆蟲等孳生,為黃鱔提供穴居條件和鮮活餌料。但混合土中農家肥不宜過多,也不宜遲放,以免投入鱔種后肥料陸續發酵影響水質,一般在鱔種入池前一個月放混合土。
上海地區人工飼養的鱔種,主要靠天然捕捉,少量由親鱔自行繁殖。放養鱔種的規格一般以每尾50克為最佳,這種規格的幼鱔成活率與增重率最高。餌料豐富時,每平方米可放1.0千克,餌料供應不足,則適當減少。
上海地區人工飼養黃鱔的主要技術經驗:
(1)鱔種選擇 黃鱔體色橙黃的比青灰的生長快。黃鱔要裝在鱔簍里,避免太陽照射,并盡快投入池中飼養。
(2)放養要求 飼養黃鱔可當年放當年收。關鍵是要投足餌料和保持良好的水質。在投放鱔種之前,池中間或沿池壁要筑起高6~9厘米的小田埂,水位要略低于田埂,以便黃鱔鉆洞穴居。鱔種剛投放的一星期內不必喂食,給它一個適應環境的過程。
(3)水位水質 在初春和秋末氣溫不高時,水深可控制在6厘米左右,夏天控制在12厘米左右,這樣,有利于提高水溫,水質也較穩定。鱔池內種植一些水生植物,通過它們的光合作用,既凈化了水質,又降低了水溫。夏季根據水質情況,經常換水。
(4)投喂餌料 盡量多投些鮮活餌料,使黃鱔吃飽吃好,但不宜投喂過多,以免浪費餌料,影響水質。
(5)其它措施 夏天可在池的周圍種植絲瓜等攀緣植物遮蔭降溫。冬天黃鱔入洞后,洞口不要堵塞,池水必須排干。嚴寒期間,可在池上覆蓋麥秸防凍。另外,要積極采取措施,防止老鼠等敵害生物危害黃鱔。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