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囤養鱔魚,利用鱔魚價格的季節差,實行鱔魚的反季節銷售,巧賺差價、獲取利潤,無疑是一種生財之道。但是,如果把握不好,也會導致黃鱔成活率低,造成經濟損失,則有可能得不償失,造成虧本。顯然鱔魚成活率的高低是黃鱔囤養成敗的決定因素。筆者經過多年探討,認為鱔魚囤養應著重把好以下“五關“。
一、囤養池的選擇與建設關
囤養池應選擇靠近優良水源,進排水方便的閑置小池隔成幾格,,或在房前屋后空地挖池分成小格而成。每小格面積約為12m2,池深65cm~75cm,放養前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g全池潑灑消毒。消毒后在池底及四壁鋪人一層厚塑料薄膜,四周用硬土或磚塊夯實壓緊,薄膜上鋪泥土厚度約17cm,掏通進排水口,用活搴搴住防逃,池內栽種占地面積1/3左右的水花生等水草(栽種前用 lOmg/L濃度的漂白粉溶液消毒0.5h),這樣既可為黃鱔遮蔭,又可防止水質過肥。然后注水深15cm~20cm,按每平方米用碘鹽100g全池潑灑,一星期后即可放養。
二、鱔魚的選擇與放養關
黃鱔可就近便宜收購或在野外采捕,以籠捕的為好,要求體色深黃,體質健壯、無病、無傷、體表黏液多。如肚皮上長有紅斑,頸部充血或鉤捕的鱔魚不宜用來囤養。
放養前要抓好放養池與鱔魚的消毒工作。放養前10d,每畝用135kg生石灰溶化后全池潑灑消毒,投放鱔種前先試水,試水1 d,成活正常,才能放養。對于鱔魚放養前用3%的食鹽水浸泡消毒。方法是先將鱔魚放在桶或盆等容器中,加水淹沒,再把食鹽溶化后均勻撒人,至鱔魚在桶、盆中扭動時,立即撈出放進清水中,約10min后放人囤養池。每平方米放養量一般為5ke,一次放足,并且同池規格應保持大體一致,以免大鱔吃小鱔。鱔魚季節差價大,效益高。.35-..408/尾的鱔魚,增長幅度可達2-3倍。
三、日常管理關
水質管理是基礎。—是堅持每天早晚各巡塘檢查一次,嚴禁鵝鴨人池。二是經常注換新水,一般每半月換水一次,每次換掉池水的 1/3,力求保持水質清新,無異味。
投飼管理是重點。黃鱔是肉食性魚類,最喜吃蚯蚓,也食蠅蛆、螺蚌肉、小雜魚、蠶蛹、動物內臟等,經過馴食的黃鱔亦能食配合顆粒飼料。用來囤養的鱔魚常來自于自然生態環境,常以天然餌料為食,而囤養黃鱔常常是使用諸如螺蚌肉、動物內臟及配合飼料等人工投喂的飼料,因此,囤養黃鱔就要把握好馴食這一關。其方法是:囤養黃鱔在黃鱔敖養后的2d~3d內可不投飼,從第4d起投喂,于每天傍晚進行,飼料投在池內食臺上。開始時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1%~2%,待吃食正常后,日投喂量為鱔魚體重的3%~4%。水溫低于10℃不投喂。在飼料品種上,人工養殖黃鱔開始用蚯蚓、河蚌為主,逐步加大人工配合飼料和鮮魚糜的比例,這樣馴食時間短,見效快,有利于快速提高攝食量。
越冬管理是關鍵。用于囤養的鱔魚常常要養到冬季,因而越冬管理就成了鱔魚囤養的關鍵一環。加強越冬管理,其方法有二:一是帶水越冬,將鱔魚池留一定水層,以保證嚴寒不結冰到底為準,這樣黃鱔可潛入池底洞穴深處越冬;二是排水越冬,將池水排干,保持池內土壤濕潤,在池面蓋一層稻草或在池上搭棚防凍。
四、鱔魚的病害防治關
黃鱔的病害較多,加強對鱔魚病害的及時防治,是鱔魚囤養工作的重要一環。對于鱔病的預防要區別情況,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盡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對發現的毛細線蟲等寄生蟲病,可按每畝1m水深用混殺王20ml~30ml,用50kg水稀釋攪拌均勻后離池邊2m~3m均勻潑灑。對發現的細菌性疾病,可用生石灰化成水溶液全池潑灑,使池水呈25ppm,或每立方米水體用土霉素 2.5g兌水全池潑灑。對發現的梅花斑病,即背部出現黃豆或蠶豆大小、黃色圓形的病斑,可在池內投放3-5只蟾蜍,其身上分泌的蟾酥對其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對后期因池內鱔魚相對密度大,體表分泌黏液在水中積累,水溫升高,鱔魚互相纏繞而引起的發燒病,一般要及時換水或在池中放人少量泥鰍。此外,定期在飼料中加拌五倍子、保肝靈,增加魚體抵抗力。
五、鱔魚囤養的捕撈關
鱔魚的捕撈是鱔魚囤養的最后一環,可根據不同的水溫,選用不同的捕鱔方法。水溫較低時,可在晚上先放干池水,把做好的草墊鋪在泥面,天亮取出草墊,黃鱔便在草墊里;水溫升至15℃以上時,撈出水草,黃鱔即在其中,可進行捕捉。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