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種草養魚,養殖成本低、周期短、效果好,值得大力推廣。但我國南方地區在種草養魚方面尚存在不少問題,應妥善加以解決。
一、南方種草養魚存在的問題
1.魚用優質飼草種植面積小
大部分漁場雖種了一些魚用飼草,但種植面積小,飼草不夠魚吃。據湖南省科技人員估算,目前所種飼草只能滿足魚攝食量的1/5~1/4。全省網箱養魚的優質飼草缺口大,所需草料基本上來源于野草,魚產量較低;水庫養魚,長期以來,由于飼草缺乏,年畝產鮮魚大多只有5~8公斤,有的甚至更低。市場銷售量3/4的淡水魚來自精養魚塘,這些魚塘普遍存在供青不足的問題,提高魚產量主要靠增加精料的投量來實現,這種養魚方法不僅不符合主養魚種的生理需要,而且提高了養魚成本。
2.品種單一
近30年來,南方大部分地區種植的魚用當家草種蘇丹草和黑麥草,約占種草面積的80%,再加上大部分漁場都是多年連作,致使地力下降,牧草產量降低。黑麥草耐寒怕熱,進入7月高溫干旱期,黑麥草和大部分本地野草都枯黃,不能刈割利用。而每年7~10月是魚攝食量最多、生長最快的時期,雖有可被利用的蘇丹草、苦荬菜等,但產量較低,因此每年在此期間缺草的矛盾十分突出。農產不得不加量投放麥麩、糠餅等精料,結果不但養魚成本提高,而且鮮魚的體型和品質受到影響。
3.草種退化
長期以來,忽視了魚用飼草品種選育等工作,造成草種嚴重退化,鮮草產量下降。據科技人員反映,在上世紀70年代種植蘇丹草,年割青6~8次,每畝產鮮草0.5~0.7萬公斤。而現在割青2~3次后草蔸便死亡,年畝產鮮草僅0.2~0.3萬公斤,有的更低,可利用時間縮短50~60天。
4.牧草病蟲害嚴重
幾乎所有的蘇丹草都有不同程度的銹病、黑斑病和蚜蟲發生。由于病蟲害的危害嚴重,致使成片的蘇丹草死蔸、溶蔸。據湖南省水產局測定,用嚴重感染了黑斑病的蘇丹草養魚,40%~50%的鮮草不能食用,同時魚采食這種帶病的飼草后,魚的發病率大大增加。
5.未能科學地種草用草
農戶普遍缺乏種草用草的科學技術,主要表現在:不能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宜的優良草種;對新的優良草種缺乏科學的栽培管理和利用;不能識別一些有毒有害的野草,致使魚食后中毒死亡的事件時有發生;一些新的優良飼草品種和先進的栽培技術推廣緩慢。
二、南方種草養魚的改進措施
(1)推廣優良牧草
現有的魚用當家草種蘇丹草、黑麥草等品種退化,產量下降,病蟲害增多,已不適應漁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因此草種迫切需要更新換代。近些年的研究和實踐表明,已有一批新的優良飼草,可在我國南方大面積推廣應用。如美國矮象草、雜交象草、扁穗牛鞭草、雜交狼尾草、皇草等。這些草種有如下共同特點:一次性移植多年利用;產量高,品質優,餌料系數高;再生能力強,耐刈割;適應性強,適栽區域廣;適口性好,飼喂安全。
(2)高矮結合 增加產量
采用高稈飼草與匍匐型飼草進行間作,不僅產草量比種單一牧草提高20%~30%,而且可解決7~10月缺草的問題。
(3)科學割青 合理利用
一般來說,匍匐型飼草覆蓋率達到90%以上方可割青,同時在割青時嚴禁將已扎根入土的匍匐莖節割掉。高稈型飼草,一般株高達 100厘米以上時方可割青利用,如遇高溫干旱應控制割青,否則會造成死亡。在常年有重霜地區,應在重霜到來前一個月停止割草,以保苗越冬。第一次割青留茬高度為3~4厘米,以后每割青一次向上遞增1~1.5厘米。割青時嚴禁使用生銹的刀具割青,以免銹病傳播蔓延。飼草的投喂要做到定位、定時、定質、定量。
(4)廣辟飼草用地 擴大種草面積
南方水熱條件好,飼草用地潛力大。如上海市郊現有精養魚塘1.3萬畝,可供種草的塘埂面積約6萬畝。據調查,包括只種一季飼草在內的利用面積不足30%,多數塘埂荒蕪,野草滋生,可割取的草料極少,且質量差。因此,南方在現有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江河、湖泊、山塘、水庫、魚池的堤岸等,大力發展牧草種植。有條件的地方力爭做到1畝養魚水面種1畝草,特別是網箱養殖,必須盡最大努力擴大種草面積,力爭達到1口成魚網箱種植3畝飼草。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