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魚苗培育
人工孵化所使用的容器、用水、方式和方法均與其他魚類相同,可參照進行。魚苗的培育階段從全長2~3cm的剛孵出魚苗開始至全長6~7cm為止,此階段的培育時間為15d左右。這一階段的培育一般在水泥池或玻璃鋼水槽中進行。池的大小以1~4m3為好,水深40~60cm,培育密度開始時為每平方米5000尾,隨著個體的長大而逐漸降低培育密度,至仔魚結束時降至每平方米2000尾。培育期間要保持水質良好,水溫穩定在20~23℃之間,因為24℃為魚苗的亞致死溫度,28℃為致死溫度,而低于11℃時的成活率也將大大降低。培育用水的溶氧應保持在6mg/L以上。開口餌料最好是用車輪蟲、紅蟲,隨著魚個體的長大,可逐漸增加投喂鹵蟲無節幼體、小型枝角類、橈足類。人工投餌一般每天9~10次,每隔2h左右1次,每千尾魚苗每次投喂紅蟲或其他小型動物性餌料3-5g。從仔魚人池后的第三天開始,每天逐漸增加投喂人工配合微粒子餌料,并隨著魚體的長大逐漸增大微粒子餌料的粒徑和投喂量。人工微粒子餌料的規格為:S1粒徑小于250μm,S2粒徑小于 480μm。投喂量按每天每1000尾魚0.5-1.Og計算,每天分10次投喂。仔魚的培育期為10d左右,前3d投喂S1,輔以人工培養,用80目篩絹過濾的車輪蟲和鹵蟲無節幼體;后4d投喂S2,并輔以用60目篩絹過濾的橈足類和鹵蟲無節幼體,保證鱘魚培育池內的生物餌料量不少于1000個/ml。
二、魚種培育
魚種培育階段從全長6~7cm的仔魚培育至全長12~20cm左右,此階段的培育約需15d左右。此階段的培育可在室外池塘中進行。要求池塘面積大小為0.2,-0.33hm2,水深1.5~2m,進、排水方便,水質良好,并配備1.5kW的增氧機一臺。在魚苗放養前,先將池水排干,并用生石灰清塘,待藥效消失后再放養。放養密度為1000-1500尾/m2,并隨著魚體的長大而逐漸降低放養密度和大、小分級飼養,至培育結束時的密度降至500尾/m2。此時魚的適應性較強,適應的水溫為2℃~37℃,最適的水溫為25℃~32℃。下塘前一周開始,應事先施肥培養好水質,讓水體中的餌料生物更為豐富。待魚苗下塘3d后,事先培育的餌料生物會被消耗很多,應及時向池內施用豆漿、豆渣等,用量為75kg/hm2,使池內的枝角類大量繁殖而供魚攝食。較好的做法是,在幼魚培育的前6d使用人工配合微粒子餌料,每2d加大一次餌料的粒徑。餌料的規格及粒徑依次為;S3粒徑小于750μm,S5粒徑大于1400μm。投喂量按每天1000尾幼魚1.5~7.Og計算,每天分6次投喂,并輔以投喂用40目篩絹過濾的浮游動物,至培育后期可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8%~ 10%,分6次投喂。在培養過程中要加強飼養管理工作,除培養水質和及時投餌外,還應加強水質的管理,及時清除敵害生物等,以確保飼養成活率。
三、病害防治
匙吻鱘幼魚階段易于發生腸炎、口炎、癤瘡、水霉病等,一般情況下,只要對癥下藥就能及時治愈。10~15cm的魚種一般不易死亡。因匙吻鱘對藥物的反應十分敏感,尤其是對重金屬鹽類藥物,所以用藥應十分謹慎。當車輪蟲大量寄生時,可用15%~25%濃度的福爾馬林殺滅;當發現寄生蟲寄生時,可用2g/m3高錳酸鉀或75ml/m3水體的福爾馬林藥浴;但幼魚階段禁止使用硫酸銅及含氯化學物質;一般抗生素的使用濃度不超過4g/m3。
摘自《漁業致富指南》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