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魚的鰓病種類較多,主要發生于草魚、青魚等,在8~10月份為該病流行季節。在防治魚類鰓病時,應查顏觀鰓,找出病源,準確診斷,對癥下藥。
(一)細菌性鰓病
病原為屈撓桿菌,菌體大小2~14微米。
1、癥狀 病魚鰓絲腐爛發黑,粘液增多,帶有污泥,鰓蓋骨的內表皮充血,鰓絲腐爛露出骨條,嚴重時鰓蓋骨腐蝕成圓形不規則的透明小窗。病魚行動緩慢,體色變黑,離群獨游。
2、防治 (1)注射細菌性疫苗,增強魚體免疫和抗病力。
(2)按每立方米水體用五倍子1~4克對水全池潑灑,或每畝用生石灰10公斤加食鹽2.5克全池潑灑,7天1次,連用3次。(3)餌料中添加抗菌劑:用黃芩、大青葉、烏柏、銀花各等量加工成粉劑,按魚飼料2%~3%添加飼喂,或按每公斤飼料添加土霉素1~2克。
(二)霉菌性鰓病
病原為鏈壺菌、海壺菌、鐮刀菌等真菌。
1、癥狀 病魚消瘦,食欲差,游動緩慢。病魚鰓絲發黑并著生菌絲。常發生于6~7月份高溫季節水質老化的池塘。
2、防治 (1)生石灰或漂白粉嚴格清塘消毒,高溫季節每隔15~20天交替潑灑1次氯制劑、生石灰,尤其是海因類制劑。(2)常注新水,改善水質條件,降低有機質含量,保持水質清新、溶氧豐富。(3)投餌施肥須適量,有機肥須生石灰發酵腐熟后使用,梅雨季節不施有機肥。(4)每100公斤飼料加克霉唑制成藥餌,5~7天為1療程,平時飼料添足多種維生素,增強免疫能力。(5)用青蒿、菖蒲、黃芩、大青葉按5∶2∶2∶1比例混合制成粉劑,按飼料2%添加喂魚。(6)使用復合型生物制劑10~40毫克/升處理水體中過多的氨氮,同時用該制劑拌餌投喂,抑制霉菌生長。(7)用0.3~0.4ppm二氧化氯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3~4次。(8)飼料中添加1%的“鰓健”拌餌投喂,每天2次,連用3天。
(三)原蟲性鰓病
1、癥狀 病魚在晴天集群上浮水面,呈缺氧浮頭狀,喂食時不上料臺或吃一會便散開浮于水面,游動緩慢,魚體消瘦,生長緩慢。掀開病魚鰓蓋可見組織增生,鰓絲表面有凸出微小丘狀結節,結節內有蟲體,鰓內粘液增多,常和細菌性鰓病并發。
2、防治 (1)在春秋季用硫酸銅和高錳酸鉀按5∶2比例混合,按0.5克/立方米全池潑灑。(2)硫酸銅和硫酸亞鐵按5∶2比例混合,按0.7克/立方米全池潑灑。(3)每畝水池用馬尾松、烏柏、苦楝樹葉(皮)各10~13公斤,切碎煎汁成12~25公斤汁液,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3天。(4)取苦楝樹枝葉30~40公斤,直接放入池中堆漚,5~7天后撈出殘渣,能有效預防和治療本病。
(四)吸蟲類鰓病
1、癥狀 病魚急躁不安,常跳躍出水面,或在吃食過程中突然“炸群”,魚體消瘦,膚色變淡。病魚鰓絲腫脹、粘連,鰓絲和粘液中有微小蟲體。
2、防治 (1)敵百蟲0.5~1克/立方米全池潑灑。(2)用超菌凈0.3~0.4克/立方米全池潑灑,也可用氯殺靈,魚康二氧化氯等殺菌劑全池潑灑,用藥后第3天須注入部分新水,有利魚類恢復食欲。(3)用石榴皮、烏柏、檳榔按3∶3∶4比例混合加工成粉,以0.5%添加到魚飼料中投喂,2次/天,連用3天,預防或治療本病效果好。
(五)出血性鰓病
本病多因水環境差引起的即水質不良,藍藻大量滋生,水中氨水含量過高,受化學污染、殺蟲劑等刺激,病魚鰓微血管產生器質性病變,形成動脈瘤。
防治:每畝水深1米,用艾葉干品10公斤、仙鶴草干品5公斤、黃芩干品5公斤、大青葉5公斤加水90公斤文火煎汁,取濾液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3~5天。
(六)營養性鰓病
病魚鰓絲彎曲,鰓小片曲屈、萎縮,排列不整齊。
防治:(1)調整魚飼料營養水平,做到飼料中氨基酸平衡、不飽和脂肪酸、鈣磷等營養物質符合魚體生長發育需要。(2)用松針、烏柏、海藻粉、紫蘇、亞麻籽按4∶3∶2∶1比例混合加工成粉,在魚飼料添加2%~4%,可預防本病發生。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