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由于大口鲇的抗病能力較強,所以飼養過程中較少患病。苗種階段的常見病有白嘴白皮病、出血病、小瓜蟲病和氣泡病。成魚階段稍多見的病有腸炎病、爛鰓病和營養性綜合癥等。下面分別介紹其癥狀及防治方法。
1.白嘴白皮病。通常是由車輪蟲、斜管蟲寄生或由細菌引起,主要危害2~5厘米的苗種。其癥狀是體表局部和嘴圈周圍呈蒼白色,各鰭末端發白。防治方法:如系車輪蟲等引起的,每立方米水體用硫酸銅0.2克加硫酸亞鐵0.08克化水潑灑;若系細菌引起,則每立方米水體用0.3克強氯精或1克漂白粉全池潑灑,或每立方米水體用生石灰25~40克遍灑,連用2~3天,每天一次。
2.出血病。 由細菌引起,主要危害5厘米以下的苗種。發病水溫24℃~31℃,高溫期更易暴發。發病1~2天即開始大批死亡,死亡率極高。其癥狀是病魚頭頂部明顯充血、出血,眼球突出,眼眶充血,鰭基也出血發紅,體表充血發紅,肛門紅腫,肌肉呈局部點狀或斑狀出血,腸道充血發炎,部分病魚的肝脾腎等內部器官也呈點狀出血,膽囊有時腫大變色。防治方法:一是用1PPm的漂白粉或0.3ppm的強氯精全池潑灑,同時開始投喂藥餌。藥餌可用寧波市激素制品廠生產的“魚血散”,第一天每萬尾魚種用藥100克拌飼投喂,第二天藥量減半,連喂5天;二是用適量的大黃氨水浸液全池潑灑,效果較好。
3.氣泡病。主要危害水花魚苗。這是由于水中的氣體如氧氣、氮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等過飽和,小氣泡附著在池底、池壁和魚苗身上,有的魚苗誤以為是食物而吞下致病。癥狀是魚體周身和腸胃里有透明的游離氣泡,魚苗因此失去平衡、游動失常而死亡。防治方法:一是必須施用發酵腐熟的糞肥作基肥;二是在培育魚苗的水泥池上設遮蔭物,避免陽光直曬;三是盡可能地在傍晚時分放養水花魚苗,一旦發現患了氣泡病,比較有 效的搶救方法是立即排除原池中的水,同時大量注入清新的水。
4.小瓜蟲病。主要危害魚苗魚種。通常在4~6月和9~10月份流行。 癥狀是病魚體表及鰭條鰓上有細小如針尖的白點,此即小瓜蟲的囊泡。防治方法:一是用生石灰嚴格清塘消毒;二是用0.7ppm的硝酸亞汞液浸洗病魚,浸洗時間隨當時的水溫而異;三可用30~40ppm的福爾馬林液浸洗病魚;四可用適量的干辣椒粉姜片和食鹽煮成水劑全池潑灑。
5.腸炎病。主要危害大魚種和成魚。病魚鰭基發炎充血,肛門紅腫,不吃食常沿池邊獨游,幾乎每天都有死魚浮上水面并日趨增多,死魚有腹水,腸道內無食物,有膿狀血水。防治方法:一是不喂霉爛變質的飼料,定期在飼料中混入0.05%~0.1%的鮮蒜汁,結合定期潑灑生石灰漿;二是在每千克飼料中拌入痢特靈片5~10片、或慶大霉素針藥1~2支,每天早晚各喂此藥餌1次,連喂2~3天;也可在每千克飼料中加土霉素粉0.2~1克做成藥餌喂魚,連喂5~7天。
6.爛鰓病。主要危害成魚。病魚體色發黑,鰓絲顏色變淡,邊緣附有污泥,嚴重時鰓絲爛成缺刻。流行于4~7月份。防治方法:用1ppm的漂白粉或15~20ppm的生石灰全池遍灑,同時每天用呋喃唑酮5~6克拌在50千克飼料中喂魚,連喂5~6天。
7.營養性綜合癥。病魚肝臟腫大,顏色粉白或發黃;膽囊亦腫大,膽汁變黑,病魚零星死亡,而且往往最先死的是全體最大的魚。防治方法:改進飼料配方,提高飼料質量,尤其要適當增加維生素和無機鹽的用量。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生產實踐中,魚病的暴發往往是以并發癥的形式出現的,對并發癥的防治難度則更大。因此,做好日常飼養管理工作,采取綜合預防措施,才能掌握魚病防治的主動權。此外,由于大口鲇對各種藥物都比有鱗魚類更敏感,所以用藥量和用藥時間更要謹慎掌握,且在施藥后的4小時內必須留專人監視魚情,3小時后即向魚池大量沖水,以防造成慢性藥害。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