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春夏之交,是魚病的高發期,此期的魚病防治做得好,全年的養殖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應十分重視。
一、春夏之交發生魚病的原因
1.氣溫不穩定性。春夏之交,氣溫上下起伏大,早晚溫差大,雖然水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但因春季水淺,水溫變化幅度還是比較大的。
2.有毒物質。冬季氣溫低,淤泥中的腐殖質經分解產生的氨、硫化氫等有毒氣體聚集在池底。春夏之交,氣溫上升,池底的有毒氣體突破生物膜外溢,改變水的理化因子,造成環境惡化。
3.各種微生物大量繁衍。隨著氣溫上升,各種有害寄生蟲、細菌打破休眠,大量繁殖,侵襲魚體,造成魚生病。
4.魚類抵抗力低。經過一個冬季,魚類為維持必要的基礎代謝,消耗了體內大量蛋白質,造成魚類抵抗力下降,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易發生魚病。
5.機械操作多。冬天的成魚捕撈及冬春季的放養,因拉網操作,造成魚體受傷,給病害有可乘之機。
二、春夏之交發生的主要魚病及防治措施
l.“水華” 春末夏初,氣溫上升,各種藻類大量繁殖,特別是水淺且肥的塘口、且連續幾天晴天在中午易發生水華,傍晚氣溫急劇下降,造成水中藻類大量死亡,產生大量毒素,敗壞水質,造成魚類中毒。發現此情況,應大量補水,降低水的肥度,增加水的深度來緩沖水的溫差,以遏制水華發生。
2.寄生蟲病 寄生蟲病主要是錨頭鳋病、魚鲺病、車輪蟲病。此類寄生蟲病,可用敵百
蟲等殺蟲藥物進行防治。針對錨頭鳋,殺蟲藥物須間隔5—7天連用2次。如套養特種水產,可選擇阿維殺特等對特種水產品影響不大的藥物。
3.真菌性、細菌性魚病 真菌性、細菌性魚病主要是膚霉病、淡水魚類暴發性魚病、打印病。
水霉病:主要是由于放養的魚種消毒不嚴或多次拉網捕撈造成魚體受傷而引起,防治辦法主要為:一是做好魚種的消毒,用3%一5%的鹽水浸浴5分鐘左右(視魚的承受能力而定)進行體外消毒;二是做好池塘的水質調控和藥物潑灑,可用溴氯海因、強氯精等進行防治。
細菌性暴發性魚病:病因較復雜,但多因養殖水域環境惡化引起,防治辦法:一是外用藥物,如二溴海因、溴氯海因等藥物進行全池潑灑殺菌消毒,凈化水質,連用2次;二是內服諾氟沙星等內服藥,按每100千克飼料加300克,拌飼投喂連用3天。在治療期間,不要大量注水或捕撈,以免刺激魚體,引起應激反應加重病情。
打印病:主要由點狀氣單胞桿菌引起,防治措施主要是保持水質良好避免魚體受傷,發現病情,用強氯精、二溴海因等藥物全池潑灑。如是親魚,可在病灶處涂抹四環素軟膏,病情嚴重時可注射金霉素,注射劑量為每千克體重用藥5毫克。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