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藥餌選擇技巧
1、掌握藥性
魚類養殖中用于口服的藥物種類很多,如土霉素、大蒜、韭菜等。在使用各種藥物前,首先必須清楚各種藥物的性能、療效、使用方法,才能做到對癥下藥;其次要具備選藥常識,熟悉藥物質量、有效期、有效含量、劑量等。
2、找準病因
魚病發生后要請專業技術人員正確診斷病因,搞清楚魚所患的疾病種類,才能決定采用相應的治療方法,是采用藥餌治療還是采取體外消毒。如腸炎病,必須用藥餌內服治療才行,而赤皮病則用水體消毒殺菌即可,—般無需內治。
二、藥餌配制技巧
1、巧選基料
基料就是魚飼料,以其拌人藥物即成藥餌。作為基料,必須是魚所喜愛的餌料,如草魚可用新鮮嫩草,鯉魚可用餅粕、糠麩等,青魚可用鮮螺肉,鰻鱺可用鰻鱺專用料,現在養殖生產中投喂的全價顆粒飼料也是最佳基料。此外適宜作基料還有玉米粉、小麥、花生粉、米糠、麩皮等漿糊狀物。
2、巧添誘食劑
魚類的味覺比較敏感,尤其對食鹽和糖類,為了激發魚類攝食欲望,可以在藥餌中添加適量的誘食劑。—般將具有濃烈香味的中草藥如八角、丁香、大蒜輔以部分食鹽做成誘食劑,添加濃度以5%~10%為宜。
3、巧用粘合劑
在配制藥餌中應選用粘性強的小麥粉、木茨粉、糯米粉等作為粘合劑。粘合劑要占藥餌飼料的40%~50%左右。粘合凝固藥物的作用強弱直接影響藥餌在水中成型時間的長短,藥餌成型時間長,魚類攝食時間延長,攝食量增大,對魚病防治起到直接加強的作用;藥餌成型時間短,魚藥在水中散失快,魚類攝食時間短,攝食量少,減弱對魚病防治的作用,既浪費魚藥,又達不到預防治療疾病的最佳時機。通常制作藥餌的粘合劑是面粉,價格不高,使用也方便。另外,制餌時,藥物要均勻地拌進基料,讓病魚都能均衡地吃到飼料中的藥物。
4、中西藥結合
中藥治療魚病藥效時間久,副作用少,防治成本低;西藥具有藥效迅速,成本高的特點。實踐證明,在有療效的中草藥中摻人某些西藥,既能迅速提高療效,又能降低成本。
此外配制藥餌還應注意:一是要求藥餌在水中的穩定性要好,如穩定性不好,藥餌入水后會很快散開,病魚吃刁<到足夠的藥量;二是要針對不同魚類生活習性分別制成浮性、沉性藥餌,以便投喂。
三、使用藥餌技巧
1、預防為主
在水中生活的魚類,病情隱蔽,難于發現。一旦發現死魚,損失很大,魚病治療比較困難,帶來諸多不便。因此,應積極貫徹“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指導方針。
2、控制藥量
選準藥物后要準確計算用藥量,用藥餌量一般在投喂后30min—40min內吃完。如1h還未吃完,則說明投餌量過多,造成藥餌浪費,而且還影響下一頓的吃食。因此,—方面要嚴格按照內月艮藥的規定范圍取藥,一方面盡量準確估算出所需藥物治療的魚的總重量。此外,尚需要把與病魚食性相近或相同的其他魚的消耗量計算進去。
3、方法得當
投喂藥餌的方法是否得當,將直接影響魚藥的療效,在投喂藥餌前,先停止喂料1d,讓魚群饑餓,天氣正常時在上午9時(有的是下午4時~5時)將調配好的藥餌投喂,達到防治魚病目的。在投藥餌時,先投一些普通餌料,等健康的魚吃一段時間后,再投藥餌,這樣體弱力薄或有病魚也能搶食到藥餌,達到節省成本、提高療效的目的。一般“內服”都要與“外消”相結合,防止誘發其他病癥,這樣既達到了治病目的,又改善了水質。有條件的可排水投藥,既可借排水排出些病毒,有增氧之效,又可使池水變淺,縮小投藥水面,使藥餌率提高。為了讓每條魚都能吃上藥餌,還可用網截開,讓弱魚、浮頭魚和水底魚都能均勻吃上藥餌。另外,為了使魚體中藥物保持有效濃度,藥餌應每天投喂2次-4次。內服藥餌必須按要求連續投喂1個療程(一般3d~5d或 7d),或待魚停止死亡后,再繼續投喂1d-2d,不要過早停藥。因為過早停藥,魚體內的病原菌未被全部消滅,容易復發。
4、注意事項
一、殺蟲前一天的投飼量應比平時適當減少,以保證病魚第二天能多吃藥餌。
二、藥餌要灑均勻,保證病魚吃到足夠的藥量,如果吃不到藥餌,則達不到治病的目的。
三、將沒病的魚類先喂飽,再投喂藥餌,保證病魚能吃到足夠的藥餌。如池中草魚較多時,在其他魚生病的時候,為確保病魚吃到足夠的藥餌,則可先投草料,再投喂藥餌。
四、投喂藥餌時,最好選擇風浪較小時投喂,否則因風浪大,灑在水面的藥餌很快被吹到下風處,沉入水底,病魚就吃不到足夠的藥量。在有風浪的情況下,投喂的次數要每天2次改為每天4次,藥餌量也要適當增加。
五、治療期間及剛治愈后,不要大量交換池水,不要大量補充新水及捕撈,以免給魚帶來刺激,加重魚的病情或引起復發。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