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美洲黑石斑隸屬鮨科、石斑魚亞科、石斑魚屬,主要分布于美國華盛頓洲等水深100m內的海水中,魚體側扁而粗壯,橢圓形,口大,體被細小櫛鱗,色深藍近黑,帶淡白或白斑。喜棲礁石底,白日進食,喜食蟹、魚、貝類。美洲黑石斑作為名貴的海水養殖魚類,具有病害少、生長快等優點,是海水養殖業進行海洋生物高值化技術開發理想的選擇。現就其育苗及養成技術作一介紹。
一.苗種培育
美洲黑石斑魚卵細胞呈分離浮性,無色透明,圓球形,有油球1個,屬少黃卵。最適孵化水溫;20-23℃,最適鹽度:25-34,孵化時間48-60小時,仔魚出膜后2-3日開口。
1.仔魚培育
(1)培育水:海水經沉淀、砂濾后作培育用水。要求溶解氧5mg/L以上,PH值7.8-8.6,鹽度25-34。用室內水泥池培育,10-20立方米水體,池水中添加小球藻,密度保持在3萬-5萬個細胞/ml。
(2)培育密度:1萬-2萬尾/立方米。
(3)餌料:仔魚孵出后第3日開口攝食,開口餌料為輪蟲(3-35日)。輪蟲須用小球藻飼喂24小時以上,乳化魚油營養強化6-12小時后投喂,水體中輪蟲密度保持在5-6個/ml,后用鹵蟲幼體(20-35日),密度為0.5-5個/ml。再往后用鹵蟲成體(35-50日),魚蝦、貝類碎肉(45日以上)。根據池內餌料密度,可適當增加或減少。
(4)管理:初孵仔魚一般采用靜水培育,微充氣,隨苗體長大,逐漸增大充氣量和換水量。日換水1次,日換水率10%-60%。換水時用200-260目篩絹做成的網箱過濾,每次換水后向池中添加小球藻。根據池底殘餌情況進行吸污。培育時應注意餌料的質量、適口、適量、及時清除水面油膜。
2.稚魚培育
仔魚各鰭分化完成后,全身披鱗,長出花紋進入稚魚期。餌料以魚、蝦、貝類碎肉為主,輔以少量配合餌料。放養密度為:1000-2000尾/立方米,稚魚期,魚苗間互相殘食嚴重,應及時按大小分檔飼養,并在池中放些沉管形遮蔽物,便于稚魚躲藏,避免殘食。
二.成魚養殖
1.水泥池養殖
水泥池容積20-50立方米,有充氣設備情況下,放養密度為15尾/立方米,使用循環水。餌料以鮮雜魚為主,配合餌料為輔,后期以配合餌料為主。放養時,應及時分選分檔飼養。
2.網箱養殖
網箱大小3m×3m×3m,由9個或12個組成一個魚排,魚排間應有一定間距。網箱排列方向應與潮流方向平行排列,這樣既可保證流水暢通,又可保證網箱外天然餌料生物進入網箱內,也有利于網箱內殘餌廢物排出網箱外。網箱內可放入隱蔽物,防止互殘。
放養密度:4-6kg/m3。
餌料:配合餌料為主,鮮雜魚為輔,每日投喂1-2次。
管理:(1)及時分選,防止自殘;(2)在暴雨或赤潮時注意環境變化;(3)經常檢查網箱安全情況,尤其在臺風、暴雨前后應采取加固措施;經常清除網衣附著物;隨魚體生長,及時更換網衣。
三.疾病防治
在生產過程中,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勤觀察,勤檢查,嚴格日常管理操作,做好如下幾個方面:
1.保持良好水環境,定時換水,定期清除池內殘餌、糞便及其它污物,確保水質清新,溶氧充足。
2.保證投喂餌料的數量和質量,并保持適宜的放養密度。
3.定期全池潑灑消毒劑、微生態制劑、抗生素類藥物,以預防疾病發生,也可配制藥餌投喂。
4.發現疾病及時隔離,盡快診斷,對癥下藥。
5.操作小心,防止魚體受傷。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