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B型滅蟲精的特性
最近10年,我國的水產養殖業發展極其迅速,養殖水面擴大,產量增加,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顯著。但由于實施了高密度飼養及過度投餌、施肥,再加上池塘老化和受工業廢水污染等多種原因,致使魚蝦發病日趨嚴重,特別表現在各主要漁區的大面積病蟲害,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筆者與長江水產研究所的兩位教授合作,研究應用了第一代敵百蟲治理蚤病、指環蟲病獲成功,之后產生第二代B型滅蟲靈,第三代滅蟲精,第四代滅蟲1號。但由于長期使用此類藥物,與寄生蟲細胞內相應受體結合的親合力降低,藥物敏感性減弱,隨之減效或失效。為此引起國內外有關養殖專家的極大關注,并致力探索克服抗藥性問題。
第五代B型滅蟲精是目前解決滅蟲抗性問題的有效措施之一,它屬于一種高效復合生物活性素(Salgaclo1998),原為美國DowAgrosicenceCompany在阿維菌素、伊維菌素的基礎上制成的產品。雖然它們同屬大環內酯類的抗蟲生物制劑,然而,它比AVM、IVM具有更高觸殺和胃毒作用,而且還在極低劑量下就有殺滅體內外寄生蟲節肢動物(中華蚤、魚虱、錨頭蟲等)和蠕蟲(指環蟲、三代蟲、線蟲等)功能。它的化學結構特點包括有一個獨特的四環結構,連接2個不同的六元糖,其作用優點是依靠對寄生蟲快速觸殺和攝食毒性,通過刺激蟲體的神經系統,導致非功能性的肌肉收縮、衰竭,并伴顫抖和麻痹致死。該劑的生產工序獨特,成本較道拉菌素低(道拉菌素每公斤約3萬元),與阿維菌素的價格近似,故易被廣大漁民所接受。
動物對毒性的不同反應
本劑對不同動物的毒力有顯著差異,據Salgado等報道:對哺乳類動物包括畜類豬、牛等,口服LC50大于5000mg/kg,鳥類4000mg/kg;魚類之中鱒魚96hLC500.55mg/l,LC100.2mg/l,翻車魚96hLC500.6mg/l、LC100.3mg/l;羅非魚96hLC500.55mg/l、96hLC100.2mg/l,鯉、鯽、鏈等96hLC500.5mg/l~0.7mg/l。綜述表明,多種魚類的急性安全濃度S、C為0.1mg/l~0.15mg/l。
鱔、鰍屬水中的底層魚,且喜穴居,在不良環境條件下,一般有較強抵抗力。例如采用石灰、茶粕、CuSO4等均有較強忍耐力,然而應用該劑,鱔鰍96LC50達1mg/l以上,吞食該劑致死量卻比鱒魚、羅非魚弱,可能屬于無鱗魚類敏感性的差異。
水珠的敏感性極高
橈足類、枝角類及輪蟲類等浮游動物,俗叫“水珠”,它對該劑反應極敏感,當水體含量為0.01mg/l時,均趨死亡,故該劑也為滅珠良藥。
殺滅低等節肢動物和蠕蟲類效力高
國外資料報道,水體中含0.01mg/l~0.015mg/l時,可殺滅動物體內外節肢動物的中華蚤、魚虱、錨頭蟲及蠕蟲類線蟲、指環蟲、三代蟲等,其用量甚低,每畝水深1米約6mg/l~10mg/l。但據中試表明,殺滅鰱、鯉、鯽的三代蟲和指環蟲的有效濃度僅為0.06mg/l~0.08mg/l。
初步評價
該劑是一種新穎的微生物源殺蟲素,具有優異的化學結構和作用方式,對影響經濟動物的害蟲具有極高活性,在每畝水面水深1米殺蚤用量僅6mg/l~10mg/l。同時半衰期短,易降解,水體中殘留僅2天即消失,對哺乳類、鳥類、魚類及大多數益蟲具有極高安全性,無“三致”作用.
編輯:龍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