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選址條件
1. 水溫:常年水溫15—28℃。
2. 流量:流量是限制養殖單產高低的關鍵,選址處最枯流量應為0.05立方米/秒以上,建成流水養殖池后,養殖前期池中水體交換量最低要能達到每小時1—3次,養殖后期池中水體交換量視水溫、放養密度等情況,魚池水體的交換率要求為每小時2.5-4次。
3. 水質:水質清新,無污染,溶氧充足,生存有蝦、蟹、蛙、魚等“指示水生動物”。
4. 交通:交通便利,離公路距離不超過500米。
二、魚池建設
5. 池形:長方形、四角圓鈍、圓形池、近似圓形為多,而以四角圓鈍、圓形、近似圓形池為佳,以求池水交換無死角,走水合理,魚可在全池均勻分布。
6. 池深:魚池深度1.8——2米,水深1.5-1.8米,養殖大規格鱘魚的流水池深度2米以上。
7. 面積:長方形池和四角圓鈍池推薦尺寸為魚池寬度4—8米,長度8—15米,圓形池直徑8.7—10米,面積為60—120平方米左右為佳。
8. 進水口:四角圓鈍池、圓形池、近似圓形池的進水管與池壁約呈40度左右的角斜向沖水入池,能使池水定向轉動,以便將魚的殘餌和糞便等污物通過水流轉形成的向心力,不斷集至中央,排出魚池。長方形池的進水口寬度最好與進水方池壁寬度接近,以便池中水體交換充分而不留死角。
9. 排水口:四角圓鈍池、圓形池、近似圓形池的排水口設在池的中央底部,池底從池壁到排水口必需要有一定坡度而呈鍋底形,長方形魚池的排水口設在進水口的對面,池底從進水口到排水口都必需要有一定坡度,排水口的寬度最好也與排水方池壁寬度接近,以便池中水體交換充分而不留死角。
10. 水位控制設施:四角圓鈍池、圓形池、近似圓形池,用塞式排水節門或套管式排水節門,長方形魚池用水位控制閘板。
11. 材料及魚池表面處理:魚池建造用水泥、石頭、紅磚等,池底水泥硬化,池壁水泥抹平壓光。
12. 攔魚柵:不論什么形狀的魚池,排水口都要設置一層攔魚柵,長方形池的攔魚柵在排水口呈板形欄柵,四角圓鈍、圓形池、近似圓形在排水孔上呈罩狀。魚種規格較小時,攔魚柵上還應覆蓋一層較密的紗窗。
13. 溢水口:在離池頂15—20cm的位置設置足夠大小并帶攔魚柵的溢水口,以防養殖池溢水逃魚。
14. 新建魚池的堿性處理:新建魚池需先用水浸泡、沖洗一個星期以上,以消除水泥堿性,避免毒死魚種。
三、 魚種運輸
1. 停食:魚種運輸前一般要停食1-3天。
2. 運輸方法:夏季少量的魚種運輸方法是氧氣袋加冰降溫、充氧、泡沫箱保溫運輸,泡沫箱內放置2瓶冷凍礦泉水,再用寬膠帶密封好泡沫箱起運。多數的魚種運輸最好采用集裝箱加冰降溫、充氧,最好在晚上或凌晨起運。
四、放養
1. 密度:冷水魚放養密度視水體交換量和魚種規格而定,100—250克/尾鱘魚的放養密度為30—100尾/平方米,放養密度以重量計為10~14公斤/立方米,高于 16公斤/立方米以上時,魚體代謝產生的代謝物將使水體中硫化氫、氨氮、硝酸氮、亞硝酸氮等水化指標上升,魚體會感到生理上的不適,只能保證平時的攝食活動,魚體生長緩慢,抵御疾病能力將會降低。
2. 投放時的水溫調節:氧氣袋運輸的,魚種運到目的地后,打開泡沫箱,將氧氣袋放置于魚池中浸泡40分鐘左右(遮擋陽光照射氧氣袋),使袋內水溫與池水水溫接近,內外溫差在2℃以下,打開氧氣袋,從魚池中慢速加水至氧氣袋水滿、袋中與池內水溫平衡,再將魚種逐漸放入魚池。
3. 魚體消毒:魚種進池前或分池時,用食鹽水2-3%浸泡魚體15—30分鐘左右(注意觀察魚種的反應狀態,如出現魚體難受、浮頭等現象就要立即放入魚池)。
五、投喂
1、 飼料質量:投喂全價(全營養)優質顆粒飼料,進口的寶馬牌飼料、三福牌飼料,國產的天幫飼料,是可選的優質全價飼料。飼料最好在10—20℃且干燥無濕的環境保存,每次袋中取料后要扎緊袋口,以防吸潮霉變;飼料也不能太陽暴曬,以防降低營養。
2、 投喂量:在適宜的條件下魚種日餌率3%左右,成魚2.5%左右。根據每次投餌后魚的吃食情況以及水溫、魚體狀況、溶氧等因素科學合理調整投喂量。每次所投餌料的量,最好能在15分鐘內吃完,最多不高于20分鐘,最低不少于5分鐘。20分鐘才吃完的,要減量,5分鐘就吃完的,要加量。投餌量不足會造成饑餓,魚成長參差不齊,殘食與寄生性疾病發生。喂餌太多易發生殘餌污染,增加氧氣的消耗量及各種傳染病發生機會;西泊利亞鱘暴飲暴食后,易患腸炎病。
3、 飼料的適口性:并且要注意餌料粒徑與魚體規格相適應,一般餌料粒徑為所喂魚口裂2/3為佳。
4、 慢水投餌:投餌時降低水體交換,使池中水體呈微流狀態。
5、 全池遍撒:不能集中在一點投喂,要全池遍撒,以防池中魚體攝食不均,吃食少的魚體不長。
6、 鱘魚的投餌經驗參考:25克以下苗種投喂粉狀料,日投餌率5%,分6次投喂;25—50克苗種投喂粒徑為1—2毫米的顆粒料,日投餌率3%,分4次投喂;50—250克苗種投喂粒徑為2—3毫米的顆粒料,日投餌率2%,分4次投喂;250—500克投喂粒徑為4—5毫米的顆粒料,日投餌率1.5%,分3次投喂;500—1000克投喂粒徑為5—6毫米的顆粒料,日投餌率1.0%,分2—3次投喂;1000克以上投喂粒徑為6—11毫米的顆粒料,日投餌率0.2—0.8%,分2次投喂。
六、管理
1. 定期清洗池底:每周清洗池底1次,防止殘餌、糞便、落葉雜物等污物的累積與藻類雜菌的孳生。排污時,放低池水至1/2或1/3左右,并加大池水排放速度,邊排放邊清掃,力求池內污物徹底排出,及時撈出病魚和死魚。
2. 增氧:水源不足、池水水溫高時,可利用增氧設備和補充地下水增加水中溶氧。
3. 水量及水位控制:投放的魚種規格較小時,水的流量也要小,隨著魚體的增長逐漸加大流量,從10 厘米魚苗養至1公斤商品魚,水位應從50厘米逐漸加高至150厘米。
4. 水溫的控制:每天早上日出前和下午3點各測水溫一次,做好記錄,最好保持池內水溫在18℃-24℃之間,最高水溫一般不得超過28℃。水溫過高,可加大水交換量或池上架遮陽網。
七、魚病預防
1. 提高魚體的抗病力:
1) 投喂無機鹽營養餌:將250克無機鹽用水溶解后拌50公斤餌料,投喂給經過長途運輸和體表損傷的魚種、成魚。可調節魚體滲透壓使體液移動儲留正常,促進皮膚粘膜生長,加快傷口愈合。
2) 投喂Vc與蜂蜜營養餌:將Vc10克加水溶解后和1公斤蜂蜜攪勻拌100公斤餌料,每10天投喂一次,可增加魚體對蛋白質和脂肪的利用促進生長和骨骼發育。
3) 投喂Ve與食用油營養餌:將Ve5克與1公斤油攪勻拌100公斤餌料每周投喂1次,可增加魚體對蛋白質和脂肪的利用增強魚體抗貧血功能。
2. 魚池消毒:魚病流行季節,用生石灰按15—25克/立方米,最高50克/立方米的濃度,對魚池進行消毒。先將生石灰溶于水,冷卻、澄清、去渣,投餌后2小時,關掉魚池進水,全池潑灑。根據飼養密度、天氣狀況,浸泡3-5小時(注意觀察,如發現魚體難受、上浮、游動緩慢,就要立即加注新水)。每月一次,每次連潑2-3天。或用強氯精按0.1—0.5克/立方米水體全池遍灑,每天一次,連用2天,或隔15~20天用一次,其殺菌力為漂白粉的100倍。也可用漂白粉l克/立方米水體的濃度,全池遍灑。
3. 工具消毒:養魚用的各種工具要經常消毒,特別是在發病魚池使用過的工具,必須消毒后方可使用。一般用5%食鹽水、100克/立方米以上的生石灰水、1:10的硫酸銅浸泡長時間浸泡工具。
4. 投喂藥餌:投喂藥餌時要減少投餌次數,投喂量為平常投喂量的70%,使魚體處于半饑餓狀態增加魚類攝食藥餌的欲望。
1) 投喂大蒜搗泥拌餌:按大蒜:食鹽:飼料=1:0.8:100的比例,攪拌均勻投喂,每半個月一次,每次3天,預防腸炎病。
2) 投喂出血散拌餌:按出血散2克(加少量面粉用水調成糊狀):飼料1公斤的比例混合拌勻投喂,每天早晚各一次,連喂4天,每半個月一次,預防出血病。
3) 投喂抗生素、碘制劑:抗生素可加入食用油攪餌投喂;碘制劑一般劑量小,又溶于水,可直接對水噴在餌料上投喂。
5. 用50×10E-6的碘酊為魚種消毒,治療體表損傷、細菌性和寄生蟲性疾病。適用于規格較小或經過長途運輸的魚種,要求將魚放入藥液中瞬間拿出。
6. 25×10E-6福爾馬林溶液浸洗治療小瓜蟲病,適用于養殖中分池操作時,要求將分池魚放入藥液中10分鐘左右撈出。
7. 用苯扎澳銨消毒劑2×10E-6浸泡1個小時左右,治療細菌性爛鰓病,要求適當降低水體交換量及水位,在魚池上方入水口處均勻潑酒藥液,然后采用滴流管定量將藥劑慢慢加入進水口中維持池中藥液濃度一段時間。
八、常見魚病防治
1. 出血病
癥狀和病因:由氣單胞菌引起的出血病,具有極強的傳染性,發病迅猛,死亡率高。曾在史氏鱘幼魚(體重小于150克)中發現。
治療方法:每隔5-10天用二氧化氯消毒,并在飼料中定期添加抗菌藥物,以及一些提高抗病力的添加劑,如維生素C、E等。幼魚長至150克后,疾病逐步減少。
2. 腸炎病
癥狀和病因:病魚腹部膨大,行動緩慢,不攝食,肛門紅腫、突出,糞便中帶膿,嚴重者膿中有血,無食欲,行動遲緩,死亡較快。剖開魚腹可見局部發炎或全腸呈紅褐色,腸里沒有食物,腸壁彈性差。在患病嚴重時腹部膨大,有黃色粘液流出。魚體體質較弱,攝入變質飼料而導致細菌感染。
治療方法:⑴、對病魚池潑灑15-20毫升/立方米的福爾馬林浸泡1小時,隔天再用一次。⑵、飼喂土霉素,頭天5克/千克飼料,第2-6天喂3克飼料,每天2次,共喂7天。⑶、飼喂大蒜,0.5千克/千克飼料的大蒜汁(50克大蒜搗碎取汁)+25克/千克飼料的食鹽,共喂3-6天。⑷、用0.6ppm漂白粉全池潑灑,1小時后換注4/5的新水;并保證每天換水1次。同時,連續6天投喂抗菌素藥餌,每天100kg魚體投放藥物500mg,在藥餌中加入適量大蒜汁,則效果更好。⑸、用含痢特靈0.2%的藥餌投喂,連續投喂5-6天即可治愈。
3. 爛鰓病
癥狀:病魚行動緩慢,不吃食,鰓上粘液增多,鰓絲紅腫,鰓的某些部位因局部缺血呈淡紅色或白色,嚴重時,鰓小片壞死脫落,鰓絲末端缺損。
治療方法:⑴、對病魚池潑灑15-20毫升/立方米的福爾馬林,浸泡1小時,隔天再用一次。⑵、飼喂土霉素,頭天5克/千克飼料,第2-6天喂3克/s千克飼料,每天2次,共喂7天。⑶、飼喂大蒜,0.5千克/千克飼料的大蒜汁(50克大蒜搗碎取汁),共喂3-6天。
4. 細菌性敗血癥
癥狀:鱘魚發病后,吃食急劇下降,攝食量從發病前的每千克魚攝食22g下降到8~10g(干重)。體外檢查,病魚腹部、嘴四周、眼睛、硬鱗基部出血,個別病魚尾柄硬鱗基部有突出體外的充血泡;肛門紅腫;鰓顏色較淡,呈花斑狀。剖檢腹腔內有淡紅色混濁腹水;肝腫大呈土黃色,剖面有肉眼可見的油珠,個別病魚肝有灰白色點狀彌散壞死病灶;腸膜、脂肪組織、生殖腺及腹壁有出血斑點;腸內多無食物,腸壁及中腸以后部位螺旋瓣充血,后腸充滿泡沫狀粘液物質。
病因:對鱘魚養殖條件認識不足,養殖技術及管理水平低所造成。如水源較差,不能經常換水,且經常更換飼料等,導致鱘魚生長緩慢,體質差,以至抗病力下降而染病。
治療方法:由于病原體對水體的污染和魚的感染都比較嚴重,,采取換水消毒和內服藥物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措施,具體方法如下:⑴、換水消毒 無論病情嚴重與否,均先用“克暴靈”全池潑灑消毒,劑量為水深1m每畝用藥25mg,同時消毒蓄水池,然后排水、注水。24小時后全場所有水體用0.1mg/L呋喃唑酮消毒。3日后再消毒一次。⑵、內服治療 每100kg魚每天用恩諾沙星20g拌餌,分四次投喂,6天為一個療程。
5. 水霉病
癥狀:此病主要發生在仔幼魚階段,在幼魚體表擦傷處可看到灰白色棉毛絮狀物,病魚開始焦躁不安,隨著病情加重會發生游動遲緩,食欲減退,最后瘦弱而死。
預防與治療:⑴、運輸、放養魚苗和流水池清洗時,操作要細致,避免魚體擦傷。⑵、對染病魚池用4千克/立方米的食鹽或20克/立方米的土霉素+4千克/立方米食鹽,浸泡1-2小時。⑶、飼喂土霉素,頭天5克/千克飼料,第2-6天喂3克/千克飼料,每天2次,共喂7天。
6. 脂肪肝
癥狀:患病魚無明顯體表癥狀,僅見食欲不振、生長緩慢、餌料系數高,解剖見肝表面有脂肪組織積累或腸管表面脂肪覆蓋明顯。
預防方法:⑴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B、維生素E。⑵降低飼料中的油脂含量。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