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餌料投喂——餌料系列為牡蠣等貝類受精卵或擔輪幼蟲、輪蟲、鹵蟲幼體、橈足類、魚糜、魚蝦和人工配合餌料。投喂量一般牡蠣等貝類受精卵或擔輪蟲控制在0~10個/mL、輪蟲5~10個/mL、鹵蟲幼體2~3個/mL、橈足類0.5~2個/mL、魚糜、魚蝦和人工配合餌料20~25g/106 尾。經常檢查水體中餌料密度和仔稚魚腸胃飽滿度,隨時調整投餌次數和投餌量。投喂的輪蟲須經高濃度藻類強化12小時以上,鹵蟲幼體用50-DE強化劑強化6小時以上,以增加餌料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滿足仔稚魚各發育階段的營養需求。
2、水質控制——①加換水:前期以加水為主,5日齡后開始換水,換水量20~30%,10日齡后換水量40~70%,20日齡后換水量80~100%,30日齡后換水100~200%,分次進行。換水時溫差小于1℃、鹽度差2‰。②吸污、翻池與分級培養:從6日齡開始要停氣吸污,吸污要緩慢仔細,將池底殘餌、糞便盡量全部吸去;13~15日齡魚苗體質增強,為防止水質老化,酸堿度下降,可進行翻池,以保持水質清新,并調整培育密度;翻池一般在晚上進行,采用燈光誘集法或網箱收法,操作要細心,以免損傷魚苗;20日齡后仔稚魚大小差距加大,鰭棘變硬而長,不宜翻池和分選;35日齡后鰭棘消失,可按大小進行分級培養;仔稚魚培育密度:體長〈1cm時,培育密度8000~15000尾/m3,體長1.5~2.5cm時,密度3000~5000尾/m3,體長〉2.5cm時,密度1000~3000尾/m3。③添加藻類:為穩定育苗池水質,強化池中輪蟲營養,從2日齡開始每天添加人工培育的小球藻、扁藻,添加量控制在小球藻10~30萬個/mL,扁藻1~3萬個/mL。
3、日常管理——每天定時測量水溫,不定期測量鹽度、氨氮、酸堿度。隨時調節水質:控制水溫23~25℃,鹽度28~30‰,pH值7.8~8.2,溶氧5mg/L 以上。
4、魚苗出池——魚苗體長達到2.5cm以上時,就可出池培養。出池前應逐漸降低水溫,與室外自然水溫接近。為提高魚苗出池后抗應激能力和放養成活率,應定期定時進行拉網鍛煉,按自然海區漲落潮時間作為定期定時時間。出池用燈光誘導或拉網法集中收捕,經計數后出池養殖。
編輯:龍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