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為了開發利用地下熱水資源,發展特種水產養殖,湘潭縣1998年承擔了湖南省科委下達的星火計劃項目“利用地熱水養殖鰻魚技術開發”。試驗點碧泉潭溫泉(流量0.32m3/s),位于錦石鄉碧泉村,常年溫度19℃。鰻魚由福建莆田養殖公司引進。養殖面積10560m2,投放歐洲鰻苗80萬尾,產成鰻121t,總成活率達80%,平均出池規格在200g左右,總產植 677.6萬元,除去生產成本費用484.1萬元,獲純收入193.5萬元, 完成了項目預期目標任務,F將有關技術小結如下。
1 鰻池設計與建造
鰻池在離溫泉出水口200~300m 處的低洼水田內,租用場地26680m2,建成養鰻池10560m2,其中鰻苗池與成鰻池面積之比為1 :3 ,即苗種池2640m2,每池132m2;成鰻池7920m2,每池220m2。 池形均為長寬相差不大的長方形,池角成八角形。池壁與池底結構為紅磚混凝土,苗種池深1.2m,成鰻池深1.5m。每口鰻池安裝2臺水車式增氧機。 所有鰻池用竹木扎架,其上覆蓋黑色塑料膜作為保溫遮光設備。
2 鰻苗投放
鰻苗放養前,將鰻苗潑施50g/m3漂白粉和2mL/m3敵百蟲清池浸泡1周,徹底消毒,清洗干凈備用。
投放的鰻苗規格每kg3000~5000尾,體色較深,體表無外傷的健壯白仔。因歐鰻從捕撈、暫養、運輸至養鰻場,經歷時間長,苗種體質弱,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也容易受各種病原體的感染,所以要采取措施盡量減少環境的“反差”,并對鰻體進行消毒。其方法是,將鰻苗留在充氧袋中,放入池水使其與環境的溫差慢慢趨近達到一致,池水鹽度為0.5%~ 0.7%,水深25~30cm,鰻苗入池,調整好水車的浮力、流速及方向, 以小車葉片剛好接觸水面,能使全池水轉動為佳。放苗后第2天,用15~ 20mL /m3 福爾馬林,1~1.5g/m3痢特靈藥浴1d。第3天換水去鹽,使水中鹽度控制在0.2%~0.3%,即可進行試投餌。放養密度:白仔每m2放養500-800尾,黑仔放養300~500尾,成鰻放養30~50尾。
3 飼養管理
3.1 誘食
在水溫升至22℃后,全池潑灑清洗消毒的絲蚯蚓,每日3次,日投喂量為鰻魚重量的2%,剩余餌料當日撈凈,如此連續2~3d。潑灑絲蚯蚓誘食時,關停水車。隨后開餌料臺上方電燈照射誘食,絲蚯蚓逐漸集中投到餌料臺中,如此誘食3~5d。在誘食過程中,餌料臺慢慢向水面提升,池水深度也隨之加大。完成馴食之后,轉為“少吃多餐”,每日投餌分3次進行,時間為6時、14時和22時。
3.2 飼料與飼養
白仔投喂絲蚯蚓25-35d后,改投白仔專用配合餌料,第1 次投喂配合餌料與絲蚯蚓比例為1:2,并在5d內逐漸減少絲蚯蚓比例,過渡到全部用白仔餌料。在鰻苗個體重達2g以上時,改用黑仔專用餌料,改用前停食1餐。第1次黑仔餌料與白仔餌料按1:2混合投喂,第2天改為1:1,第3天改為2:1,第4天則用純黑仔餌料投喂。從黑仔轉為幼鰻,從幼鰻再轉為成鰻,均用各階段專用餌料,改料也按以上方法進行。
配合飼料中添加適量各種維生素,以保證營養全面,同時須增加粘性,以防散失,造成水質惡化,一般調成硬糊狀投喂。
從鰻苗到成鰻,嚴格控制投餌量,以30min吃完為度(吃到八成飽)。按鰻的體重計算白仔、黑仔的投餌量,為其體重的1%~2%,幼、成鰻為1.5%。
由于歐鰻生長速度快慢不一,成鰻階段有大鰻吃小鰻的現象。 因此,定期選別分養,使大小相對一致的鰻魚在同一池中飼養,一般情況下一個半月至兩個月選別分養1次。選別分養作業時小心謹慎,以減少鰻魚外傷,選別后立即消毒,以防病菌感染。
3.3 水質管理與疾病防治
保持水質清新既是養殖歐洲鰻基本要求,也是防止其疾病發生的重要舉措。水質管理是否得當,是歐鰻人工養殖成敗的關鍵之一。本項目開發在水質管理與疾病防治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將水源實行封閉式管理。即將溫泉水分流一部分給當地村民生活所用,而后將出水口封閉,引水管道全部采用喑道,以確保水源無污染。二是勤注水、勤排水、盡可能做到鰻池中水常流不斷。由于地下水溶氧不中足,加之實行封閉流動,因此水體增氧很重要,增氧采用全天開動增氧機的辦法。三是勤巡塘。每天巡塘注意鰻魚吃食后情況,晚上巡塘注意有否浮頭先兆。每日要清洗鰻池,打掃衛生。四是采取定期潑灑高錳酸鉀、漂白粉、強氯精、生石灰等藥液以及鹽水浴等預防措施,以確保防病于未然。五是對癥下藥,及早治療。一旦發現病情,停止投餌,采用中草藥結合,對病下藥治療。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