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飼料投喂是水產養殖中的一大關鍵環節。一些養殖戶由于不能正確掌握投喂飼料的數量,不懂得識別魚類的饑飽,導致單產低,病害多,經濟效益差。只有正確把握飼養魚類的投喂數量,科學投喂,才能提高飼料利用率,保證養殖增產增收增效益。
一、掌握常規標準魚類的食量及其代謝強度,隨氣候和水溫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要根據不同季節確定投喂數量的一般標準。春季水溫低,魚小,攝食量小,在晴天氣溫升高時,可投放少量的精飼料。當氣溫升至15℃以上時,投飼量可逐漸增加,每天投喂量占魚類總體重的1%左右;夏初水溫升至20℃左右時,每天投喂量占魚體總重的1%~2%。但這時也是多病季節,因此要注意適量,并保證飼料適口、均勻;盛夏水溫上升至30℃以上時,魚類食欲旺盛,生長迅速,要加大投喂,日投喂量占魚類總體重的3%~4%,但需注意飼料質量并防止剩料,且需調節水質,防止污染;秋季天氣轉涼,水溫漸低,但水質尚穩定,魚類繼續生長,仍可加大投喂,日投喂量約占魚類總體重的2%~3%;冬季水溫持續下降,魚類食量日漸減少,但在晴好天氣時,仍可少量投喂,以保持魚體肥滿。
二、區分養殖種類不同種類的魚,其潛在生長能力及生長所需營養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其投飼率也有區別。如草魚在25℃左右時的投飼率為5%~9%,鯪魚則為2%;同種類其投飼率也不盡相同,如體重100克的尼羅羅非魚投飼率為1.6%,而同體重的莫桑比克羅非魚則會達到2.4%。因此,應根據不同種類不同品種確定投飼數量。
三、把握吃食時間可以通過觀察魚類在食臺吃食時間的長短調整投喂量。按照常規標準投喂一定數量的飼料后,魚類吃完時間不足2小時,說明投飼不足,應適當增多。如果經過較長時間正規投喂,魚類突然吃食時間減短至不足2小時,說明魚體已增重,應調整標準投喂。否則,魚類便處于半饑餓或饑餓狀態。投喂草類、螺、蚌等飼料,一般以7~8小時吃完為標準。
四、觀察魚類活動魚對水的肥瘦和溶氧反應極為靈敏。在每天早晚巡塘時,要仔細觀察魚類活動情況,并檢查食場。如活動正常,所投飼料很快吃完,應適當增加投飼量;如有輕微浮頭,應減少投飼量;如嚴重浮頭,應停止給食,并及時采取沖水或增氧措施。投喂飼料時,按正規投量已投完,魚群仍在表層水急游覓食,表明未吃飽;如魚群已從食臺散去,尚有剩餌,下次可酌減投飼量。在育種塘魚種出現成群結隊沿池周水面游轉,這表明缺乏適口飼料,俗稱“跑馬病”。
五、檢查魚類生長定期檢查魚類生長情況是調整投喂數量的最好辦法。一般每月檢查一次。在放養密度適宜、無病無害的情況下,若發現魚類的生長沒有達到預定的規格,且個體懸殊大,說明魚類攝食不足,尚處于半饑餓或饑餓狀態,應調整投喂,補充營養,確保其正常生長。
六、觀看漁塘水色從水質的好壞及水體透明度、混濁度也可判斷投喂數量的多寡情況。一般肥水呈油綠色或黃褐色,上午水色較淡,下午漸濃。水的透明度在30cm左右,表明肥度適中,可進行正常投喂;透明度大于40cm時,水質太瘦,應增加投飼量;透明度小于20cm時,水質過肥,應停止或減少投餌。這在主養鰱、鳙魚的水面表現得特別明顯。當水質過肥時,鰱、鳙魚會出現頭大、尾小、背窄、游動無力,甚至有瘦弱殘廢的個體漂浮水面,這表明水中浮游生物過少。主養鯉魚的水面可根據水的渾濁度來確定投喂的多少,如整池水都很混濁,呈泥黃色,排除大雨或人為的原因,可證明鯉魚在池不斷拱泥而致水體渾濁,由此可判定鯉魚處于饑餓狀態,應加大投喂量。
七、注意天氣變化魚類的投喂也應隨天氣的變化而變化。
在魚類生長期內,天氣正常,每日投飼兩次,上午在日出后1~2小時,下午在2時以后各投喂一次。天氣晴好應多投飼,陰雨天少投,并稍微推遲投喂時間。天氣熱、氣壓很低、無風、雷雨時,應停止投喂。
八、區別飼料品種蛋白質是魚類生長所必需的最主要營養物質,蛋白質含量也是魚飼料質量的主要指標。對于同一種魚類,蛋白質含量高的飼料可適當減少投喂量,而蛋白質含量低的飼料就應增加投喂量。由于目前魚飼料沒有統一的營養標準,魚飼料的蛋白質含量參差不齊。因此,在養殖中應根據實際的飼料來確定投飼數量。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