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 淋巴囊腫病
病原 淋巴囊腫病毒(TLCV),正二十面體,直徑200~250 nm,具囊膜,雙DNA病毒。
癥狀 病魚游泳緩慢、體色發黑、貧血、眼球突出、有爛鰭現象。解剖可見肝臟褪色,腎脾腫大,圍心腔充血、出血;鏡檢觀察肝、腎、心中有大量肥大細胞。
流行 該病毒常在高溫季節致病,0~1齡魚易患此病。但發病率低,一般不引起大量死亡。
防治 保持良好水質,加強飼養管理。治療時可采用投喂抗生素藥餌,另外也可把水升溫到18℃以上,半個月后淋巴囊腫物大部分就會自行脫落。但如水溫長時間過低,淋巴囊腫還可復發。
2 病毒性紅體病
病原 大菱鲆紅體病虹彩病毒,具有二十面體狀蛋白衣殼,成熟病毒粒子直徑120~130 nm,病毒在大菱鲆魚體的腎、脾、鰓、腸的細胞質中裝配并以出芽方式釋放,粒子大小基本一致。
癥狀 病魚攝食量明顯降低、活力弱、呼吸緩慢、離群、有時在水中狂游。體表無明顯損傷,魚體腹面沿脊椎骨附近皮下淤血、發紅。嚴重時,病魚鰭和鰭基部也有彌散性出血,整個魚體腹面呈粉紅色;解剖可見多數發病魚血液量少、稀薄,顏色淺淡;凝血時間長,血液凝固性差。鰓呈暗灰色。胃腸壁呈點狀出血。肝臟呈淡黃色,有淤血、易碎。膽囊腫大,膽汁顏色變淺,呈淡綠色。脾臟略顯腫大,呈暗紅色,質軟,有時呈纖維化。心臟色淡,呈粉紅色。腎臟失血發暗,呈灰白色。
流行 該病以秋、冬(8~12月份)為高發季節,該病毒易感染100~400g之間的養成魚,此病傳播快、發病快、在出現癥狀后急性死亡,1個月內的累計死亡率可達20%以上。
防治 目前尚無特效的治療藥物,因此,必須堅持“以防為主、以治為輔”的原則,加強生產上各項環節的預防措施和日常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地抑制該病的發生,最大程度地減輕經濟損失。
防治措施有以下幾點:(1)避免投喂冰凍或不新鮮雜魚,以防病毒和其他病原介入養殖系統;(2)一旦發現病魚,應及時將其隔離;(3)餌料中添加抗病毒藥物“鲆樂五號”3~4 g/kg,每日口服2次,一般以10d為1個療程。
3 皮疣病
病原 目前已證實致病病原為一種球形病毒,直徑300 nm左右,種類有待鑒定。
癥狀 多在背部出現數個大小不一的疣狀突起,周圍皮膚變為白色。初期疣狀突起小而白,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變大并潰爛出血。
流行 該病癥發生于養成期和親魚培育期,一般感染率不高,但個別養殖池的感染率可達50%。患病魚普遍體質較差,攝食量減少,生長速度慢,極少出現死亡。
防治 目前尚無完全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個別患病魚癥狀可慢慢消失而自愈。在養殖過程中若發現病魚應及時將其隔離以防相互傳染。也可采取切除法將疣狀突起切除,然后在傷口處涂抹抗生素軟膏,繼而以福爾馬林進行藥浴處理,以防止細菌和寄生蟲繼發感染。應用此法,皮疣病一般可以得到治愈。
4 病毒性神經壞死病
病原 野村病毒(VER)。球形,直徑29nm左右,無囊膜,雙RAN病毒。
癥狀 病魚體表發黑,腹面朝上,在水面旋轉游泳或上下翻轉,嚴重時沉入水底昏睡,肌肉痙攣呈扭曲狀。腦、脊髓和視網膜神經壞死,空泡化,該病死亡率高達11%~60%。
流行 主要危害孵化后50~70d的仔魚。
防治 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以預防為主。可對育苗池水用紫外線進行消毒。
5 傳染性胰腺壞死病
病原 胰腺壞死病毒(IPNV),圓球形,二十體結構,直徑65nm,無囊膜,單層衣殼,雙RNA
病毒。
癥狀 病魚厭食、昏睡、不協游泳;胃部膨大,并有白色糞便物排出;頭部和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充血;腸內無食物。腎脾造血組織壞死,肝竇間淤血,機體呈嚴重貧血態。
流行 在育苗期間,0.1~3.5g的稚魚易患此病。該病在水溫升高時易爆發,當水溫由11℃升高到18℃ 時,死亡率由30%飚升到70% 。
防治 以預防為主,每立方水體可用50g碘伏(PVP-I)消毒。治療時歐美國家采用注射IPNV疫苗的方法,效果良好。
6 病毒性紅細胞感染癥
病原 紅細胞感染癥病毒,球形。直徑80nm,RNA病毒。
癥狀 病魚頭部、鰭條、肌肉充血;腹部膨大、積水;皮膚和肌肉水腫,鰓絲粘液增多;肝褪色,體內紅細胞減少,輸氧功能低下,魚體貧血。
流行 在幼魚紅細胞中存活復制。主要危害幼魚,全年均可發生。
防治 保持良好水質,以預防為主;育苗池水用1500×10 的碘伏(PVP-I)處理,有一定的效果。
7 大菱鲆皰疹病毒病
病原 皰疹病毒,球狀,具囊膜,直徑200~220 nm,有核衣殼 雙DNA病毒。
癥狀 病魚昏睡,靜臥水底不動,厭食;腹腔內嚴重水腫,有大量腹水,部分病魚直腸脫出;病魚的背部表皮和鰓組織中可見大量異常的巨大細胞,心臟、腸上皮和腎小管等處出現繼發病理現象。
流行 該病毒常感染4~5個月齡的大菱鲆,死亡率低,但感染持續期長。
7.4 防治 以預防為主,避免投喂鮮活餌料,水體用紫外光消毒,餌料中可適當添加復合維生素、維生素C以及免疫激活劑與免疫增強劑,提高魚體的免疫能力。
8 呼腸弧病毒病
病原 呼腸弧病毒(TRN),圓形,直徑75~80nm,有2個二十面體衣殼,無囊膜,RNA病毒。
癥狀 病魚腹部腫大,肛門和鰭基部呈點狀出血;重病個體有爛鰭現象;胃腸內粘液增多,且無食物;腸壁充血,腹腔內有大量紅色粘液;腹腔內有紅色液體凝集;肝臟蒼白、淤血。
流行 該病原在吞噬細胞中存活復制,并隨循環系統而進入其它器官,該病毒感染大菱鲆,死亡率低,但感染持續期長,受感染的魚生長緩慢。對幼魚及仔魚危害最甚。
防治 尚無有效藥物治療,以預防為主。
9 病毒性出血敗血癥
病原 彈狀病毒等引起的綜合感染。
癥狀 鰭發紅,肛門淤血,腹部腫大。肌肉及內臟器官不同程度的出血。鰓絲蒼白,肝脾組織固縮、壞死。
流行 高溫季節易暴發。引起魚體的大量死亡。
防治 減少放養密度,加強水質管理,對患病魚體及時進行隔離。
大菱鲆病毒性疾病主要受到病原體、魚本身的抵抗力及環境條件三大因素的共同制約。因此,必須采取“切斷病原及傳播途徑,穩定、優化養殖生態環境,滿足魚體營養要求,提高魚體抗病能力,適當使用藥物防治”等綜合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控制該類疾病的暴發。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